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第2/3页)

的。

    我抑制住振奋,如是回答:“感谢你们的器重,我一定好好干!”

    老板点点头,继续盯着电脑,双手不停地敲打键盘,专心处理某项事务了。我不再开腔,拿起一旁的报纸信手翻阅。报纸薄薄几张,一遍翻过,感觉没多少可读性,唯有“小说连载”、“人物故事”栏目值得看看。后者刊登的一篇回忆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此文选自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的回忆录,郑重回顾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坎坷历程。老先生的大名和成就,我素有耳闻。作为许多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众多风云人物的共事者,他的回忆弥足珍贵。文中披露的大多数信息我还是头一回听说,觉得非常新鲜。

    看着这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耳畔不由得回荡起老大当年那番振聋发聩的话语:“同志,你以为单纯抓粮、油、棉等指标,就能逐步解决温饱问题了?这样的思维未免太线性了吧?难道其他因素的好坏无关紧要吗?难道从此一劳永逸,再无反复的可能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老大我不信。建议你就这个话题多看些文章,查个究竟,借机培养一下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切勿被那些不怎么懂历史,却胡言乱语的家伙牵着鼻子走!人嘛,不会质疑不行,没有主见也不行!人云亦云,岂不是太没头脑?”

    回想到这一段话,我在心里点评起来:“老大说得对!凡事要多想想,放宽思路,接触尽可能充分完整的材料,以求认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住主线,这样才不容易头脑简单,满口胡说。读史不宜过粗,否则极易陷入误区,或夸大某些人、事、物,或忽视某些微妙的东西。比如,前后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如何评价它呢?乍看来,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引进了若干西方技术,培养了若干洋务人才,创建了一支新式陆海军,翻译了一批西洋书籍,功绩不可谓不大,似应该高度肯定。但仔细钻研,你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原料、机器多购自外洋,部分资金须仰仗洋行,所用技术并非最先进,所雇洋师未必尽职尽责,且经营效益不高,舞弊严重;培养的人才数量相当有限,所学不全不精又不先进,且多有不能用其所学者,翻译水平不甚理想……洋务派的初衷是通过学习外邦器物,达到富强的目的。而甲午一战的拙劣表现不正是宣告这场运动高扬之目标落空吗?连国门都难以守住,还能夸夸其谈吗?”

    停顿了一会,我继续点评道:“听完老大的教导,我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深感自己对那段历史实在不能算懂,却一直自以为懂,妄加评说。眼前这篇高屋建瓴的文章则再次令我对当年的无知而愧赧。试想,面对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下降的形势,不努力培育良种,推广种植行吗?试想,面对农作物急需化肥,自产有限的形势,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