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赚钱不容易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三章:赚钱不容易 (第1/3页) 第二十章 取汇款
杨锐坐在树荫下饱餐了一顿,慢悠悠的下山到镇里的邮政所,去取他的汇款。
邮政所是镇里较新的建筑,共有两层,外表涂灰,有双扇木门迎客,下方营业,上方办公。
营业部也分成了三个部分,正中是收取信件包裹的柜台,交钱开票都在此处。它的两边分别是电话亭和存放信件包裹的地方,各有一名营业员在工作。
和西寨子乡的邮政所比起来,西堡镇的邮政所堪称宏大,这也是本地有多家中小型国企的缘故。门口停着的自行车,还有电话亭处排队的人,多数来自附近的国企。
杨锐进门就被柜台上的李大姐瞅到了,她停下手上的工作,向杨锐打了个招呼,扯着嗓子就喊:「吴家妹子,你杨哥来了。」
「您乱喊什么啊,就是杨锐,不是杨哥。」一位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从后院进来了,嗔怪的说了一句,水灵灵的大眼睛看向杨锐,笑道:「杨锐,你又来取稿费?」
「是,快没钱了。」杨锐老老实实的点头。
「我妈还说我大手大脚呢,你这个月都花了几十块了吧。」吴家妹子唤作吴倩,和杨锐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小他两岁,初中毕业就顶替母亲进了邮政所上班,因为人长的漂亮,年龄又小,显的有些古灵精怪。自从碰上杨锐取汇款,每次都要调笑他两句,所里资格最老的李大姐也很配合,次次都喊吴倩出来。
杨锐无奈的道:「正长身体呢,吃的多。」
「我也长身体呢,每个月的伙食费才10块钱,剩下都给我妈充公了。」吴倩一边抱怨,一边利落的扯了两张单子放在柜台上,让杨锐填写。
杨锐瞄了一眼吴倩藏在运动服下的,鼓囊囊的胸脯,心想:你再长身体,衣服就该穿不下了。
吴倩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易察觉的侧了侧身子,却没有彻底躲开,嘴上叽叽喳喳的说着镇里的小八卦。
杨锐安静的听着,同时对照着汇款单,认真的填单子。
他还挺喜欢听吴倩说话的,女孩子的声音清脆又柔软,清脆来自于语速,柔软来自于语调,给人一种外酥里嫩的感觉,像是轻音乐环绕在耳边,不去思考内容的时候,有放松的作用。
另一方面,吴倩也是小美女一只,皮肤白嫩非常,瓜子小脸彷佛能够表达出千般情绪似的,总在变化当中,所谓十八无丑女,何况十六岁的少女。
虽然年龄小了一些,却也算是一宗养眼的福利。
「填好了。」杨锐把单据和汇款单推了过去。
「我看看哦。」吴倩抿起红润的嘴唇,仔细核对。
李大姐也办完了旁边人的业务,笑瞇瞇的道:「一定要看清楚了,以后查他的小账就方便了。」
「李姨,你再这样,我就不和你说话了。」吴倩一嘟嘴,撒娇似的甩起了辫子。
「好好好,我泡茶去,你们两个小年轻聊。」李大姐原本就是吴倩母亲的好朋友,被吴倩一闹,笑着拍拍她的脊背,端起茶杯到后屋去了。
吴倩像个猫儿似的扭扭腰,胸前微微颤动,看的杨锐连连咳嗽。
「再乱看,就把你的眼珠子挖下来。」吴倩把小脑袋伸到柜台前,「恶狠狠」的威胁杨锐。
杨锐赧然道:「我不是故意的。」
「故意的,现在就挖下来。」为了展示她的武力,吴倩用右手在空中做了一个猫爪的动作。
同样的动作,杨锐倒是在许多少女舞蹈中见过,吴倩想必是没见过的,这让他不觉一愣。
「喂,这里填错了……重新填一张。」吴倩核对完成,指甲在金额处划了一条线,又撕给他一张单子。
杨锐再愣,道:「没填错。」
「还说没填错,你单子上写的是两千零三十七块,你的汇款单上应该是……咦!」
她瞪大眼睛数了两边,不等杨锐反应过来,忽然喊了起来:「李姐,李姐。」
「你这孩子,用人的时候喊李姐,不用的时候就喊李姨了。来了来了。」李大姐给她的搪瓷杯里灌满了水,走到了柜台前,问:「怎么了?」
「汇款单好像弄错了吧。」吴倩刚参加工作,工资加奖金才42元,看到2000元稿费的第一反应就是弄错了,第二反应也是。
李大姐笑瞇瞇的过来看,边走边道:「汇款单怎么可能弄错,我看看……」
她喝了一口茶,自左向右,自上向下的浏览了一遍杨锐的汇款单,然后又看了一遍。
「噗……」咽了一半的茶水,直接被李大姐给喷了出来。
「是错了吗?这些人太不认真了,汇款单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弄错。」吴倩嘟囔着又将新单据向杨锐推了推。
李大姐轻拍了她一下,把新单据拉了回来,低声道:「汇款单没错。」
说完,她像是看大熊猫似的打量起杨锐来。
和吴倩不一样,李大姐还是见过一些大额汇款单的。例如跑运输的火车司机,在特区落脚的大学生,还有海外亲戚寄来的钱,数额几千元的总是有的。
不过,别人寄来的钱,十有八九是积攒下来的,有的还是借款。
杨锐的这张汇款单,却是明明白白的稿费。
也就是说,他一笔赚了2000多块!
「怎么可能!」吴倩也讶然的问了出来。
杨锐知道不解释不行了,清咳一声,道:「我有一篇科普的文章,发在了杂志上,因为字数多,人家给的也就多。」
「那也不能这么多,你别骗我,河东日报的稿费才是15块一千字,2000块要十几万字呢,你写的什么科普文章那么长。」吴倩脆生生的质疑。
「我发表的杂志稿费高。」
「多高?」李大姐追问了起来。
杨锐犹豫一下,实话实说道:「65块钱一千字。」
吴倩瞪大了眼睛,心里默算,一个月工资奖金42块,一个半月才63块,还赶不上杨锐一千字的稿费……
李大姐却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运动期间的三名三高,所谓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高薪金、高稿酬、高奖金,这都是当时要打倒的对象……对比杨锐,这稿酬还真的好高。
「这个,今天能取钱吗?」杨锐打断了两个人的胡思乱想。
李大姐一惊:「所里哪有这么多钱,你得预约。」
「那就预约一下吧。」
「不行。」李大姐压低了声音:「2000多块呢,送过来弄丢怎么办,让人偷了抢了怎么办,所里不好取,你到县里去取,最好去市里取。」
吴倩拉了李大姐一把:「杨锐到市里取了还得回来,路上被人偷了抢了怎么办。」
「你这个小妮子。」李大姐哼了一声,把汇款单一推,道:「我管不了,你找所长说吧,看他给不给你取。」
「我陪你去。」吴倩都不走门,就从柜台处翻了出来。
杨锐无奈,只好去二楼找所长。
西堡镇邮政所的所长,就是王国华的父亲,也是熟人的关系,他才打了电话到县里,约好了明天取钱。
杨锐将身上装着的一包没开封的大前门留在桌上,权作感谢。
在白条横行的年月里,邮局汇款给打白条都不算是新闻,能又快又顺的拿到钱,也算是帮忙了。
杨锐回了学校,吴倩站到柜台上就开始翻东西,一会儿找出纸笔来,开始一笔一划的写起字来。
李大姐问起,吴倩即道:「我也要写文章,发表到杂志上。」
「傻妮子。」李大姐大笑,压住吴倩的笔,附耳道:「你有写文章的时间,还不如找个好姑爷呢,懂吗?」
吴倩羞的满面通红,甩开她道:「李姨,你又逗我。」
「李姨可不是逗你,就说杨锐这小伙子,人长的攒劲(方言),又有本事,他爸还是西寨子乡的**吧,等他过两年工作了,可就不好抓了。你要不好意思说,我给你妈说去。」
「李姐,不行。」吴倩抓着她的袖子不放松。
第二十一章 锐学秘卷
不管有没有网络,八卦都能以光的速度传播。
杨锐第二天进入教室,才给几个人解答了疑问,就见曹宝明浑身湿漉漉的从外面冲进来,问:「大师兄,他们说你的发表在了《科学画报》上?是不是真的?」
「大师兄,他们说你赚了几千块,是不是真的?」许静进了教师,也是类似的问题。
杨锐一一点头承认。
再进来的人,都用看大富翁的表情看杨锐,各种问题层出不**。
杨锐游刃有余的应付着。不过又是一**好奇的中学生罢了,虽然某些回炉班的同学年纪大了些,但总的来说,他们依然是中学生,和杨锐在补习学校里经常接触的别无二致。
直到卢老师进门,教室内的小混乱方才结束。
倒是卢老师本人,上课的时候,忍不住会看向杨锐。
2000元的稿费堪称天价了,正常的双职工家庭积攒几年的工资,或许能凑出这么多钱来买一台电视或冰箱,但要是单职工家庭就非常困难了。
不过,在80年代初,大额的稿费收入实在是最安全的大笔收入,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学校里,都不会也不能攻击这种收入。
杨锐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只要自己的收入干净即可,至少在本地,他不可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他的放任态度让八卦传的如火如荼,然而,单薄的八卦总有聊到无聊的时候,到了晚上,学生们已经没有什么新消息可以传播了。
杨锐继续召集学习小组的成员讲课,做题,最后检查作业。
等到快休息的时候,他才拍拍手笑道:「我们开个会吧。」
众人纷纷鼓掌,曹宝明更是高喊:「早该开会了。」
如今自称「锐学组」的小组成员已有32人,比一周前增加了14人,但还都是后备组员,随着他们对杨锐和小组的了解,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归属感。对大家来说,开会就是很有归属感的事。
杨锐笑着摇头,然后说了兼职油印的事,道:「这是自愿行为,不要求所有人参加,愿意参加的人会有一定的报酬。最后,如果卖了卷子有剩余的钱,就作为咱们锐学组的组费,用于有关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支出。」
他特意隐去了利润之类的词语。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这么多人吵起来,声音大的像是ktv包厢。但杨锐还是安静的坐着,让他们先讨论个痛快。他对这个时代还不够熟悉,而危险往往就隐藏在陌生的角落里。
82年并不是一个很适合创业的年代,若是从安全谨慎的角度来看,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进行商业活动,至少要等到83年才好一些,创办私人公司至少应该等到84年。
1982年,是中国经济整肃运动年,国务院两次下发文件,要求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追究责任。实际上,是否严重并没有严格的界定,这才是真正严重的事。最终,到了82年底,全国立案16。4万件经济案,结案8。4万,判刑3万人。在今人看来应当是优秀乡镇企业家的著名柳市「八大王」,最倒霉的坐了四年牢,潜逃最久的翻了三年的垃圾箱,最终八大王因为政治因素翻案,结论是「除了轻微的偷漏税以外,符合中央精神」。
换一个方向来理解,即使你吃透了中央精神,但要是没背景没运气,照样有可能倒在82年的经济整肃运动里,而且,名气越大的倒的越快。运气若是再糟些,没人翻案的话,坐牢到90年代乃至21世纪都不稀罕。
因此,杨锐虽然和史贵说了股份的事儿,却提都没提建公司之类的话。
至于油印考卷的利润,他都不准备揣到自己口袋里,而是要以「组费」的名义存放支取,用于购买教学和科研设备,化学和生物试剂,甚至给锐学组的学员发放奖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收集现有的科研资料,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钱,杨锐是一毛钱都不会要的。最好是有多少花多少。不仅如此,他还一定要做到账目清晰,免得「污染」了自己干干净净的稿费。
这可不是他杞人忧天。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84年方有的提法,在这个比「市场经济」还保守的提法都未出现的年代,安分守己的做生意,和安安稳稳可是没有丝毫的关系。
锐学组显然也有谨慎的同学,连喊带叫的提出反对意见。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杨锐计划中的教材规模,一些人在讨论会不会耽误时间,一些人在讨论投入能不能赚回来,还有一些人担心学校会不会反对……
杨锐的小同乡兼同班同学黄仁思考了一会,凑到杨锐身边,手卷成筒,大声问:「咱们油印教材出售,用什么名义?」
「就是锐学组的名义,要是剩了钱,就当锐学组的经费,亏了钱,我填上。」杨锐说话的时候,周围自然而然的静了下来,从而让大家听的清清楚楚。这也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积威所致。
「这怎么行,亏了钱应该大家补吧。」王国华连忙站了出来。他父亲做邮政所所长,不穷不富,但也不算缺钱。
然而,乡中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家底,尤其是家里有多个孩子,或者有病人的,能接着读高中已相当不易,再拿钱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面露难色。
只是大家年纪相仿,都不好意思站出来罢了。
杨锐果断摆摆手,道:「大家都知道我有稿费收入,暂时呢,我也没有多少要花钱的地方,锐学组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而组织的,不能反过来增加大家的负担。所以,亏了钱还是由我来补。不过,我觉得咱们还是能有点剩余的。」
「那咱们算是什么……小集体吗?」一名学生举手问道。
「什么都不算,就是一**学生勤工俭学。」杨锐果断的道:「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同时帮助同乡的学生,所以在给自己印卷子的时候,多印一些出来,并收取一个成本费。当然,因为很多成本是不容易计算的,我们在计算成本的时候,会稍微多留一些余量,这样一来,若是有余钱的话,我们就把它用于购买学习用具,帮助同学等等……大家注意,余钱不会用于扩大生产,也不会有人独自享有它们。」
现在的学生政治敏感度极高,听他这么一说,纷纷点头。不过,还是有人面露疑虑。
杨锐摸摸下巴,道:「这对大家都有好处。首先,我们能有更多的题来做,集中油印也能省下大家大把的时间。其次,根据其他地方学生对试卷的回馈,我们能更合理的安排复习。第三,组费能用来购买一些如黑板,化学试剂这样的必备品。第四,帮忙油印的同学可以拿钱回去补贴家用,减轻大家的经济压力。」
非常充分的理由,立刻打消了大家的迟疑。
杨锐是个说做就做的人,当天晚上,就先组织人员开始刻蜡纸,这是油印的第一步,也是最费时间的地方。
第二天,杨锐下到镇子里,取了自己的汇款,将整整两迭,共200多张的大团结装好,又在供销社买了油印机、油墨、纸张和铁笔等必须物,返回学校。
到了中午,他们就在整理出来的体育器材室,开始了油印工作。
三十多个人总共忙活了3小时,就弄出了数千张的卷子,最终装订成了180套习题册,去掉其中的三十多套,剩下的装上了封皮,取名《锐学秘卷》,杨锐还在下面特意注明:仅供锐学组内部参考。
看着比人还高的习题册,杨锐轻轻的松了一口气,万事开头难,只要把名声打出去了,他自然有的是源源不断的习题供应,每天花点时间口述,根本不费事。
等到第一笔货款回笼,再给学生们发放了报酬,以后要找学生兼职也容易的很,如此一来,锐学组向高考冲刺的路上,再无障碍。
第二十二章 桃花源
史贵回家和老婆商量了半宿,决定将小舅子梁伟叫到店里来帮忙。
和这个年代的大部分乡镇青年一样,史贵的小舅子已待业好几年了。
西堡镇的国企虽然挺多,但它们大多是属于市里或县里管辖的,只是因为地理的原因,才将厂子建在了这里,在全国失业率飙升的年月里,它们连本厂子弟都难以全部吸纳,更别说是地方上的青年了。
像是西堡罐头厂,就可能给杨锐留一个位置,却无论如何都不会公开招聘的。
史贵的小饭馆说好不好,说差不差,混一肚子的油水总是简单的,他们给梁伟一说,后者就连忙同意了。
第二天,史贵将掌勺的工作交给了老婆,把打杂送外卖的活计交给了梁伟,自己骑着自行车去了修理铺,给后轮装了一个大大的竹筐,又刷了桐油和黑漆,就此有了「货车」。
他估计着,杨锐既然要卖卷子,那平均每天怎么都要五十套以上才有意思,要是顺利的都卖掉的话,自己的两成赚一户双职工的钱还是有希望的。
考虑到卖的越多赚的越多,史贵还是给予了充分的信心。毕竟,这样一个靠发表文章就能赚2000多块钱稿费的年轻人,不可能为了几块累死累活吧。
到了校外,史贵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杨锐果然准备了超过50套的卷子,看那厚厚的一大堆,再看自己做的竹筐……
「装不下怎么办?」史贵晕了。
「我让人陪你一起去客运站,直接去县城,到了以后,打一辆三轮车就行了。」杨锐从传达室后面推了一辆自行车出来,后面也捆扎着满满的一堆卷子。
「这么多!」史贵不用数也看得出来,这比他想象的五十套多太多了。
杨锐微微点头,将其中的一套卷子抽了出来,递给史贵道:「每套卷子里面是12张试卷,配一张答案。每套卷子卖2毛钱,我也按照这个价格给你提成。这里一共是150套卷子,你要给我带24块回来,剩下的6块钱,就是你的提成。」
他现在其实是把史贵当经销商在处理,卖的多还是少,杨锐并不很关心。
史贵翻来覆去的看卷子。
每套卷子都装在一个硬壳纸盒里面,外观好看不说,还写着《锐学秘卷》几个字,相当有吸引力。
不过,白送一个硬壳纸盒,还是让史贵觉得浪费,问道:「我看县里卖的卷子,直接一订就行了……」
「要是什么都一样,咱们的油印卷子,能卖出两毛吗?」杨锐也是看过其他教辅材料才定价两毛的。这个价位,比相对便宜的习题册还要便宜几分钱,和少年文艺这种杂志差不多。80年代的文青们既然消费得起几毛钱的杂志,消费得起一块钱的《收获》,花两毛钱买一套卷子,也不是太难。
另一方面,《锐学秘卷》卖的太便宜也不行。周边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有钱玩题海战术的学生少之又少,较高的利润比例是赚钱的基础。此外,纸张和油墨虽然能够买到,可要想搞低价倾销,原料供应肯定是不够的。
也就是说,卖房市场的80年代,天然是追求高利润的时代。
史贵不知道一套卷子的成本是多少,但对自己能赚到6块钱还是满意的。他暗自思忖片刻,道:「我在县里有熟人,先到胜利中学试试看,要是能卖掉的话,我就回来再拿一批卷子,三天怎么样?」
「三天卖150套卷子?」杨锐无奈的看着他。
油印卷子的成本其实很低,算上人工也不超过一半,也就是说,150分卷子能赚15元。
如果是每天卖掉这么多,一个月就该有450元的利润,用来买生物显微镜都够了。但如果三天才卖掉150张卷子,收入就会降低到150元每月,只能买黑板什么的讲大课了。
这和杨锐的预期可是严重不符。
他还想逐渐增加出货量呢。
史贵不明所以的看着杨锐。他觉得三天卖150套卷子不少了,县里的新华书店一天才卖多少教材啊。
这种理念上的差距最难沟通的,某些时候,做有用,说无用。
杨锐叹了口气,心想「还好我提前做了准备」。
他招招手,从门外的文青树荫下召唤了一只男生过来,又对史贵道:「我建议你从县一种卖起,有示范效应。这位王蒙同学是县一中的,还是他们班里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次,他本来是代表同学来抄题的,我说服他陪你一起过去销售试卷,有他介绍,你最好直接和老师打交道,150份卷子,应该一天就能卖掉。嗯,多出来的零头,就送给他的同学了,以后也是这样。」
史贵是开小饭馆的,人情世故都懂,恍然道:「我明白了,放心吧。王蒙同学,这次要多拜托你了,抽烟吗?」
他掏出一盒宝城烟,熟练的捣出一支来。
王蒙是个瘦高个儿,有点拘谨的接了烟,点燃吸了一口,轻轻咳嗽了两声。
杨锐笑了笑,从兜里掏出两盒大前门,分别递给王蒙和史贵,才对后者道:「如果你一天之内卖完了卷子,我建议你不要直接回来,先拍电报给镇上,我会让人送卷子过去,你留在那里,熟悉一下情况,也节省体力。」
「我留县里?」
「嗯。」
「这个……」
杨锐知道他想说什么,先道:「你自己找住处,我每晚给你报销1块钱的差旅费。县一中跑完,胜利中学,光辉中学那边都跑一跑,做做公关,县里的局面打开了,乡里就不用专门跑了,光是送货就行。」
卖医药就公关医生,卖教材就公关教师,早在杨锐读研的时候,他的许多同学就转作医药代表了,当时若非去做了补习老师,杨锐说不定也走了这条路,属于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
史贵听到一块钱吓了一跳,暗想:一天一块的差旅费,一个月不就30块了?要是住大通铺的话,可要省下一半多呢。
他担心杨锐是试探自己,捉摸不定的说:「太费钱了。」
「走后门从来是成本最低的销售方式,你就照我说的去做吧。」杨锐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好孩子王蒙的脸胀的通红,低下头当做听不着。
全民走后门是过几年才有的事,如今的中国人,还是有点节操的,假清高更是不缺。
相比这一代人的节操观,杨锐的节操下限先天较低,做了研究生以后,就刷的更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的导师仅仅是个普通高校的副教授,自己都要经常给学校、药企等机构陪笑脸,给导师打工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和国外的体制不同,中国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的,挂着企业研究所牌子的通常只有工厂技术科的水平,干的也是技术科的事。
国内的医药研究主要就是依托高校,所谓产学研一体,就是企业付钱给大学搞研究,大学出了成果给企业,顺便赚钱给自己。
如果说国外高校的教授还有一点清高的资本的话,国内高校的研究体制早已金钱化了,杨锐跟着导师学了多少本事很难说,国内外各种坏公司的行为,倒是见识了不少。
跑跑关系之类的事儿,在杨锐眼里是纯纯的小节。
史贵自己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只得按照杨锐的建议来。
他和王蒙两个人合力将试卷抬到自行车后座上,一先一后的骑向客运站。
……
县一中。
史贵站在学校后门墙外,一个劲的抽烟。
没有过滤嘴的烤烟,他抽到快烧手了,才狠吸一口,吐到地上,再用黑色的老布鞋捻一捻,让它陷到烂泥里去。
他不敢到正门口去卖考卷,那里虽然人来人往的,附近却有公安的岗亭。
如今的街面很不太平,满街的青年动不动就打架,一些早年毕业了却没有工作的青年,甚至连高中都没有上的家伙,最喜欢到一中门口来闹事,县局也是在出了几次事情以后,方才设的岗,早晚派个制服警看着学生上下学。
史贵不知道岗亭的警察管不管出版物,但他宁愿到后门守着,免得抓进派出所里丢人。
他也没有像杨锐说的那样,直接去找高考班的老师,他不知道该怎么说。
最后,还是王蒙自告奋勇,拿了一套试题,说是去教室推介。
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
史贵都抽了半包烟了,才见王蒙带着几个同学出来。
史贵数了一下,加王蒙总共七个人。
等几个人走近了,史贵更伸长了脖子看。
后面没多的人了。
史贵失望极了。
七套卷子才是一块四毛钱的销售额,分到他手里才两毛八,就是一包好烟的钱,还不够住店和来回的路费呢。
「卷子在后面呢,你们自己拿吧。」史贵幻想着至少有几十人买卷子,因此整整背了五十套出来,剩下的也放在不远的朋友处,心想卖的多就去拿。
可总共七个人,实在让他没精神。
王蒙先前收了杨锐的一包大前门,又有私下里的许诺,积极的上前,解开史贵的包袱,抽了几套给同学。
几个人当场打开硬纸壳,拿出里面的卷子,一份份的看了起来,且小声的比较着纸张的好坏,字迹的清晰。
史贵有点不高兴。不过,他总归是知道和气生财的道理,脸上丁点的表情没漏。
王蒙蹲在地上,一五一十的数着卷子,不时的还会抽一本出来,给同学检查。
就再史贵觉得自己忍耐快要到达极限的时候,王蒙叫了起来:「史叔,怎么才50套?」
「剩下的我放朋友那了,这东西死沉死沉的,过来的路也不好走。」史贵又弹出一根烟,划出火柴来点。
王蒙看看同学,站起身道:「史叔,我和一起去取吧。」
「取来干啥?」
「我们李(这个都和谐)老师说卷子出的挺好,让我们都拿过去,先给他班里的学生发了,当试题做。您还得给锐哥说一声,再拿100份过来。」王蒙说着一拍脑袋:「对了,万一邓老师的班里也要,那就还得200多份。」
史贵呆住了,直到火柴烧到他的手指,才「啊」的一声:「你们买这么多……为啥不自己抄呢?」
「12份卷子呢,抄下来多费时间,再说了,李老师想随堂考试,得弄的整齐一点。」一名戴着眼镜男生颇有一中的傲气。
「那就不能自己油印?」
「一次印12份卷子?不可能的。申请一次,学校最多给两份卷子的纸,不可能给印这么多的。」眼睛男生露出看穿了的笑容,道:「学校舍不得花钱,再说了,一套卷子两毛钱,省不下多少。」
学校印卷子,可以找学生来帮忙,却不能另行收取纸张油墨等材料费,在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有限的情况下,领导对此控制的很严格。
外购的试卷却不一样了,尽管同样是油印的,但因为与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出钱,和其他教辅材料并无二致。
这是花「自己」的钱和花别人的钱的本质区分。
史贵不明白学校里的事,心脏却是砰砰砰的快跳了起来。
在他眼里,这个被围墙护起来的校区,就像是个圈养冤大头的桃花源。
第二十三章 人尽其才
史贵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朋友的住所,搬起试卷就往一中跑。
打开局面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中的学生都用了这份试卷的话,其他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很有可能也选择这套试卷。
王蒙也帮忙拿了一捆,却是跑的气喘吁吁。
再到一中后门,等在那里的学生已有十多人。
稍稍检查一番,几个班的代表就将试卷给分的一乾二净。
杨锐在油印试卷的时候就要求严格,蜡纸用到泛虚就废弃,新印刷的卷子也都要经过充分晾晒,仅仅从质量上来说,要比学校里自己印的好几倍都不止。
毕竟,学校里印的卷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精力和概念去做严格的质量控制,他们大多是以勤俭为首要选择的。
杨锐倒是跟着导师见识了不少国内外的大型企业,简单的流水线规程也很好设计。
史贵站在后花园的路沿上收钱,一会儿,裤兜就被零钱给塞满了。
一中是溪县最大的中学,毕业班和回炉班加起来有12个班,超过600人,和西堡中学比起来,它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都要高的多,去年共有20余人考上了大专,其中还有6人上了本科,周边的学生挤破了脑袋也要往里面去,就是冲着这么点儿几率。
相应的,县一中的要求也高的多,若非本校生的话,上它的回炉班得多交50块钱的学费或杂费,是其他普通中学的十倍。
即使如此,县里有条件的家庭还是会尽量的将孩子送过来。
相比高昂的其他费用,2毛钱一套的试卷属于最正常的消费,仅仅一百五十多份试卷,算不得什么。
将最后的几份卷子留给了王蒙,史贵又送了他一包烟,道:「你先帮我看着学校里,再有要的,帮我记一下,我现在就往西堡拍电报,让他们送试卷过来。」
王蒙乐呵呵的答应了,羡慕的看着史贵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出视线范围。
史贵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电报,为了说明情况,他足足用了16个字来表述情况:售罄,已预售两百份,速送新货至齿轮厂。
邮局发电报,一个字3分钱,16个字就要四毛八,另要一分钱的电报纸钱,总计四毛九,比买一包大前门都贵。
史贵交钱的时候也觉得肉痛,不过,想到自己刚才恍惚间就卖掉了150套试卷,他又高兴了。
150套试卷是30元钱,他能分到六元,这个数字就挺不少了,要是再加上人家多要的200套,那就还有8块钱等着他。
这还只是个开始。
史贵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杨锐那边的生产能否跟上。
200套是2400张卷子了,若要扩大销售,自然还要生产能多的试卷,史贵现在都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坚持找一个印刷厂。
当然,他也就是想想罢了,印刷厂的严格手续,杨锐找找人兴许能弄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