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狗屎的英语,交卷!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六章:狗屎的英语,交卷! (第1/3页)

    第五十章 印刷

    四个人用了一天时间核对笔迹,基本将赞成和反对的名单列了出来,剩下十几个不能确定的名字,杨锐准备继续留在后备小组里,以待观察。

    至此,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杨锐拿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文稿,直接下山去找表哥。

    在80年代,印书的利润是很高的,尤其盗版书的利润更高,往往会有成本的50%以上,还有200%的例子。

    同样是新概念英语,国内几家出版社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大肆印刷,赚到的钱不仅让员工过了好几个肥年,还起了新的办公楼,更换了全新的设备,去掉极高的行政成本,利润还有几百万上千万。

    杨锐不求能与此等大型出版社相比肩,他只是相中了溪县左近的一亩三分地,考虑到前辈盗版人霍老四等人的命运,杨锐这次选择史贵做自己的中间人,所有与外界打交道的工作都交给他。

    史贵虽然也是个聪明人,却没有杨锐想的那么远,反而心中窃喜,指望着自己联络到了对方印刷厂以后,也能留个人脉。

    两人各有各的心思,反而配合的不错。

    段航带着史贵认了门,后者陪着解放印刷厂的厂长喝了两顿酒,就了解了对方的需求。

    待史贵回来报告的时候,他还晕乎乎的,嘴里像是塞了一个核桃似的,说︰「那孙子要1000

    「什么?」杨锐临时住在段航的宿舍里,听到这个数字也吓了一跳,问︰「是要1000块钱?」

    「是。黑吧?」史贵酒桌上听到这个数字,足足喝了两杯酒压惊。

    要说多,1000块钱也不多,锐学组半个月的利润罢了,只是杨锐预计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五分之一的利润,换成那厂长的工资,也就是一年多两年的薪水。

    但是,不同年代的产品价格是不同的,**受贿也是一样。在82年,主动索贿的官员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人们所谓的走后门,一般也就是提两瓶酒两条烟,价格少则十数元,多则数十元。

    以最好的标准,两瓶茅台两条中华,也达不到百元的标准,无非是物以稀为贵,比较难找到票证罢了。

    另一方面,连商品经济都没有开始的中国社会,人们手里的活钱并不多,1000块钱拿出来,办一场婚礼,或者搞个祖国大陆两月游,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商人们还没有开始甩着人民币腐蚀党的干部以前,敢要1000块的主儿,实在太出乎杨锐的意料了。

    「给吗?」史贵带着微弱的期望。这么贵的线,他自己是牵不起的,也只有杨锐能尝试一下。

    杨锐一个劲的苦笑,道︰「就算我愿意给,我也不敢给啊。」

    史贵不解︰「为什么?」

    杨锐摇头︰「这货胆子太大了,迟早出事。这么大数额的**,肯定要把我们给牵出来,到时候就麻烦了。」

    严打结束是87年,换言之,在此之前的任何犯罪行为,都是高风险的。虽然**不算是什么重罪,可到了司法部门都要用罪犯来充数的时候,重罪不重罪就说不清了。

    要是几十上百元的现金,杨锐觉得不会有危险,说不定对方自己都忘了。但1000元的**,想忘掉是有点难的。

    史贵也害怕,长叹了一口气。

    「解放印刷厂有这么火?」杨锐难以置信。

    「火什么啊,机器比那个厂长都老了,上面给的任务也经常完不成。厂长一天都在外面跑,工人也就随便上上班。」

    「但还是个印刷厂。」

    「是啊,再怎么烂,也是个印刷厂。」史贵比杨锐更失望,因为他本人不用担任何的风险,卖书抽成的话,可比卷子赚的多多了,而且数量也大。

    杨锐考虑了好一阵,还是没舍得放弃。省内的印刷厂数的过来,个顶个的难说话,很难再有这个厂长这么直白的人了,人家至少提出了要求。

    照杨锐想来,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还是比不上霍老四的。霍老四既然选了这家印刷厂,那就有选他的原因……

    杨锐突然心思一动,如霍老四这种大混混,舍得拿1000块**?

    那他也太有理想了。

    这年月,1000块能买20条胳膊腿了。

    说不定,是霍老四抓到了这个厂长的什么把柄?

    杨锐想不明白,思忖片刻,问道︰「老史,这个厂长要钱?有没有说做什么?」

    「好像是给他儿子准备的,至于做什么,我不太清楚。」

    「多大的儿子?」

    「二十岁左右吧,他当时提了一句,我想想……」史贵摆出中老年人的思考状。

    杨锐陪着猜测︰1000块人民币是不够出国留学的,现在也很少跨片或者择校费,就是有其他的名目,也没有敢收1000元的……用于治病?一个厂长别的权力没有,报销医药费还不是手到擒来……这笔钱不多不少,实在令人疑惑。

    史贵想了好久,几乎是将酒桌上的动作模拟了出来,突然一拍脑门,道︰「我知道了,他是送钱给儿子买房。」

    「买房?现在有房子卖?」杨锐开口就知道错了,连忙改口道︰「政策允许他买房吗?」

    「不是买住的房。」史贵纠正了一下,低声道︰「是监狱里的牢房。」

    「什么意思?」

    「好像是说他儿子进监狱了,在牢里经常被揍,他就求人给换个班房,然后急着用钱,大概这个意思吧。」史贵感慨了两声道︰「人进了监狱,人家可不把你当人,多少钱都是不够花的。这孙子估计也快被榨干了。」

    「哪个监狱?」杨锐估计,霍老四也是用的相同手段,他是几进宫的大混混,找两个人罩着那小子也是能做到的,弄不好还要加上不印刷就反揍的威胁。

    史贵摇头︰「不知道。」

    「在附近吗?」

    「当然在附近,否则哪里找得到熟人。」

    杨锐搜索了一下记忆,道︰「如果不是省城监狱的话,那就是沙坪监狱了。能找到熟人的话,估计是沙坪监狱。」

    省城监狱是重犯监狱,关押的暴力犯比较多,一方面管理严格,另一方面级别较高,相比地区监狱,找熟人的难度高多了。

    史贵瞪大了眼楮问︰「你有办法?」

    「我试试看,你先回去吧。」

    「那……我先回去了。」史贵无奈,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杨锐当晚就找了表哥段航询问此事。监狱管理局和警察虽然是两个系统,但毕竟都是司法圈子里的,七拐八拐的,总有两个认识的。

    若是用钱的话,也是用在这里比较安全。

    比较起来,解放印刷厂的厂长就太粗犷了,用老外的话来说,指不定还有自毁倾向,杨锐可不想靠近他的殉爆范围。

    段航自然也要去问人,一圈下来,就用了六瓶酒,四条烟,就搞定了此事。

    杨锐这才让史贵重新去找那厂长,确定印刷事宜。

    也是有了这层关系,对方才同意了杨锐定金2000元,首印10000册的要求。

    不过,解放厂把5000本给压了下来,要等杨锐付清尾款,才肯交货。

    杨锐无可无不可的同意了。

    印刷1万本的成本比5000本要低不少,而以国内目前的环境,不管学生还是家长,都是锱铢必较的。要是不将成本压的足够低,等赚到了钱,万一有某些大胆的出版社或印刷厂也学着做,第二第三册的市场就不稳当了。

    相较而言,拿回去五千本,还是一万本,杨锐并不在乎。

    「这一次,要先从省城铺货……」杨锐依旧是单独找来史贵,先是说明了两句,又搬出一只巨大的箱子,道︰「这里有200个钱包,给你用来做赠品。」

    「赠品?」史贵理解不能的打开箱子,里面果然是一个个手掌大小的小钱包。

    钱包是布制的,但有一个惊喜的小拉链,是杨锐通过邵亮的上家,从广州买回来的,每个的批发价是两毛五分钱,如果在市场上出售的话,估计会开价在五毛钱以上。

    杨锐颔首道︰「如果有人一次买十本书,你就送他一个钱包。」

    「买十本送一个钱包?划算吗?」史贵摩挲着布面。

    「划算。另外,书的定价是一块八,必须统一起来。赠品也要有收据。」

    「问题是,一次买十本书的人很少吧。」

    「你有赠品送就多了。你得记住,只能是十本送一个钱包,九本都不行,另外,钱包给钱也不卖……」

    史贵恍然︰「这样的话,他们想要钱包,就必须凑十个人,有些不想买的,也就被拉过来了。」

    「嗯,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可能还不了解新概念英语,就要用这种方法促销了,等他们看了书以后,销售反而容易。」杨锐说着严肃一些,道︰「这一次,你得及时给我拍电报。」

    「一定。」史贵一凛,摸着小钱包的手也停了。

    第五十一章 煎熬的等待

    史贵卖了两个月的卷子,销售渠道都相当熟了,直接通过零担货运将书发到了省城,每吨百公里只要2毛钱。

    这时候的货车还不太习惯超载,毕竟车辆的性能和道路条件都只能说是普通,不过,没有过路费,又有便宜的汽油,还是让货运变的非常廉价。

    史贵自己坐了班车到省城,找了个交通方便的小旅馆住下,又将带来的500本书从库房里提出部分,就开始寻找各个学校附近的书报亭。

    现在最好卖书的地方,仍然是新华书店,但国营的企业向来不好说话,想把盗版摆在人家门口卖,至少得再过十年才行。

    书报亭是杨锐和他商量以后,选定的主要销售地点。

    每个学校门口基本都有书报亭,位置通常都算不错,且以做学生的生意为主。史贵在每处放十本书或二十本书,然后赠送一个小钱包给老板,说好增退自由,又让出两三毛钱的利润,就将新概念英语铺到了全城。

    除此以外,每个书报亭还被挂上了半人高的广告,上面写着「世界英语教学权威著作」,「《跟我学》姊妹篇」,「最佳英语学习教材」等等一听就是高大上的宣传语。

    《跟我学》是国内目前最火的英语教学节目,一度被称作「英语学习的圣经」,因为《电视周报》刊登了里面的对话文本,竟而增加了50万用户,仅此一点,就足够媒体们羡慕两天两夜了。

    不过,82年开播的《跟我学》是电视节目,也就是说,观众需要有一台电视才能看。虽然省城许多家庭的条件不错,但要说买电视,仍然是非常奢侈的行为,大抵相当于2014年的家庭购买一辆中级车,不是做不到,却是做了有点肉疼的决定。

    节俭一点家庭的话,多数会选择等一等。

    尽管同一个院子里的孩子都可以跑去别人家看电视,可这终究是个不方便的举措,漏看少看再正常不过。英语教学不是电视剧,少了关键的部分,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电视周报》增加了订阅用户,也是因为读者能够通过报纸,将之前的课程补起来。

    相比报纸,《新概念英语》自然是一个更好更便宜的选择。

    杨锐给史贵准备的多个宣传广告里面,都将《跟我学》列在最显眼的位置,粗黑的毛笔写出来的字迹,老远就能看的一清二楚。走近一点,还能在广告纸上看到简笔画,同样是杨锐从脑中搜索而来,有点意思的小东西。

    杨锐相信,新概念英语一定能够一炮而红。

    这是历史证明的故事。

    没有qq,没有微信的年代,消息一样传的飞快,尤其是《跟我学》这种近乎于垄断的英语教学节目,即使是县城里,也没有不知道的。

    节目中,一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的讲解风靡大江南北,相出同源自然是最好的宣传。

    新概念英语也必须一炮而红。

    杨锐是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砸进去了,他还倒欠了6100元。

    解放印刷厂的要价是8100元,杨锐总共赚了三千块左右的稿费,花掉了一些以后,剩下的2000多元几乎都变成了定金。

    如果这一万本书卖不出去的话,印刷厂可不会收掉5000本书,就免去他的债务,他们多半会将那些书按废纸的价格来计算。

    要是销路不畅,杨锐估计自己的下半年都得抄书还债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活。

    当天下午,杨锐就守在邮政所等电报。

    按照约定,结果如何,史贵都会在下班前发电报回来。

    王国华的老爹是所长,说了一声,就让二楼的娱乐室让给了他俩,白嫩的小美女吴倩给他们提了两壶水,然后就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好奇的问东问西︰「你朋友真的印刷了一万本书?」

    「真的。」杨锐回答。解放印刷厂印了一万本新概念英语一,这个任谁一查都是能查到的。

    吴倩掐指计算,道︰「他就不怕卖不掉?」

    「卖掉了就赚,卖不掉就赔。」杨锐表面上看还是挺洒脱的。

    吴倩不自觉的挺起鼓囊囊的胸脯,问︰「赔的话,会赔多少?」

    杨锐哈哈的笑︰「你怎么不问赚了以后,能赚多少?」

    吴倩忽然注意到他的口吻,奇怪的问︰「难道是你们锐学组印的?」

    「你也知道锐学组?」杨锐讶然。

    王国华不好意思的咳嗽一声,道︰「我可能说漏嘴过。」

    杨锐摆摆手︰「不算什么说漏了,锐学组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

    吴倩捂嘴笑了两声,胸前的高峰抖啊抖的,道︰「你还没回答我呢。」

    「嗯,我们锐学组内投票,大家不愿意找印刷厂印这个新概念英语,我觉得自己辛苦抄出来的,不印可惜,就送给朋友印了。」

    「啊……你们锐学组都不愿意印,你那个朋友还愿意?他傻啊。」吴倩很认真的评价了一句。

    杨锐叹了口气︰「你应该说,这下全归一个人赚了。」

    「哦……哦,对哦,我的错,我妈就说我不会说话,对不起哦。」吴倩赶快道歉。

    杨锐笑着点点头,示意没关系。不过,他的心情还是有点紧张的,也就失去了调笑小姑娘的兴趣。

    几个人干坐了一会,充满了好奇的吴倩,装作给杨锐续水的样子,又忍不住问︰「印刷一套书,不止2000块吧?」

    「当然。」

    「那赔了也要赔不止2000块吧?」

    王国华忍不住道︰「吴姐姐,咱们不能说点好的?」

    「什么姐姐,是妹妹。」吴倩对王国华是不假颜色。

    王国华乐了︰「是妹妹,吴妹妹。」

    「妹妹不是给你叫的。」吴倩甩了他一眼,踩着半高的小皮鞋出去了。

    临走前,还不忘给杨锐换一个装满水的壶。

    杨锐就坐着喝茶,干等着消息,会议室里倒是有报纸,可里面的内容也枯燥的紧,实在难以作为消遣。

    这样等啊等的,很快就到了下午六点。

    吴倩小心的敲门,低声道︰「杨锐,我们要下班了。」

    杨锐马上抬头,问︰「电报呢?」

    「没有电报过来。其实你不用专门过来的,如果有电报,我们会派邮递员送到学校里去的。」吴倩细心的给他解释。

    「我就是着急。」杨锐从鼻子里吐气,摇摇头︰这个史贵,专门提醒他要及时拍电报,还是没有拍,真该被人狠揍一顿,才能醒悟过来。

    他又担心史贵被省城的警察抓起来,又担心新概念英语的销量不好,或者销量太好,不能及时送库存过去……

    但在这个没手机的年月里,他根本无法联络到史贵。去省城得到溪县转车,而且每天只有早晨的几班,就是到了省城,他也找不到人,只能被动的等待他的报告。

    这种等待,实在是太熬人了。

    「回去吧。」杨锐猛的起身,却是因为坐的太久了,一下子栽倒了下去。

    吴倩想都没想就抱住了他,鼓囊囊的胸脯,立刻顶在了杨锐的脸上。

    「啊!」吴倩叫了一声,又一把推开杨锐,踫到了一个水壶,好在没有烫伤。

    「你怎么……」吴倩闹了一个大红脸,看都不敢看杨锐,一跺脚,就跑下了楼。

    王国华看的目瞪口呆,捞住杨锐,叹道︰「长的帅就是好啊。」

    杨锐摇头失笑,心里不免回味一番适才的触感,忐忑不安的心情,经过这么一个打岔,也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回到学校差不多是晚上8点了。杨锐随便塞了点食物,就去给锐学组上课。虽然距离高考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但要是不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再好的补习老师也是徒呼奈何。

    如今的锐学组仍然是七十多人,除了黄仁、王国华和曹宝明以外,没人知道杨锐正在准备一场大清洗。

    相反,当日投了反对票的李铁强、王万斌等人,学习之余还有说有笑,不用投资的情况下,锐学组的条件其实相当优渥,每个学生除了排队参与油印能够获得不菲的工资以外,杨锐还变着法子的将锐学组赚到的利润,直接补贴到个人。白米白面加菜加骨头加肉等等且不说,就连文具、稿纸和试题这些东西,杨锐也尽可能的算在锐学组的账上,他甚至开始计划购买一批衣物,作为制服分发,以减轻组员的家庭负担。

    身在这种有资金来源的学习小组内,组内成员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大为改善,自然而然觉得轻松。

    投反对票的学生,许多也是贪婪这难得的轻松,不愿意将之作为赌注,压在桌面上,这其实是正常人的心态,但从杨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人,显然不是锐学组想要的。

    他的锐学组,也许不可能像是共济会,或者骷髅会那样变成秘密党派,但这也应当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交流组织。一些因为自信,因为实力,因为能力而充满了魅力的男人和女人们,因为交易而变的亲密,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变的默契,因为固有的渊源而变的和善。

    希望轻松没有错,但希望永远轻松,以至于畏首畏尾的家伙,不应当是锐学组的选择。

    杨锐身在西堡中学,没有吸纳更多组员的渠道,可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内部的团结看的非常重要。

    等到了大学,这些支持他的锐学组成员,就是稳定的基石。

    然而,所有的设想都要现实的成功才能推行。

    杨锐想要清洗锐学组,想要锐学组的学生们明白民主的虚弱,就先得证明自己的成功,以及民主选择的失败。

    正在省城售卖的《新概念英语》,这些不知道畅销还是滞销的铅印教科书,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第五十二章 加印

    杨锐在学校里吃了早餐,有意冷静一番,才骑着自行车下山。

    山风很凉,但空气清新而湿润,一呼一吸之间,仿佛肺部都被浸在了凉水中,异常的舒服。

    下山的大坡很长,但非常的宽阔,据说是赵校长当年力排众议,一个挨着一个村子,说服了大家,然后才向公社申请,建起来的超体量工程。在没有工程车辆的年代里,拐弯处相当于六车道的规模,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完的。

    每当到了这里,许多学生都会兴奋的松开手把,以疾风般的速度,一路冲下去。

    这种大约就是早期的车了。

    杨锐脑袋放空,也不自觉的松开了车把,奔了一段,又下意识的摆好了姿势。

    他的心理年龄都有30许了,下意识的不去做这种危险活动。

    正常的三十岁男人筋僵骨硬,摔一跤也许就不能人道了,的确得小心一点,实在不够小心的那种,多半要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王国华跟在后面,他骑了一辆加重永久,比杨锐的速度只快不慢。

    回炉班的学生多有购买自行车的,只是价格不一,作为著名品牌的永久凤凰要40多元,红旗之流的30多元,本省出产的熊猫、乐华等甚至连30元都不到,比一双正版大回力也贵不到哪里去。

    王国华买的是永久零件,比装好的永久车还便宜一些,是产能不足的工厂想到的增产办法,用21世纪的观点来看是有些蠢的,可在各种行政压力之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路骑到邮政所门口,杨锐的脚步稍迟疑了一下,就推门进去了。

    「有电报吗?」杨锐放满了速度,以很慢的步速,来到了柜台前。

    值日的正是吴倩。她看到杨锐,脸颊稍红了一下,即道︰「这么着急啊,早晨的电报正要送出去,我去看看。」

    「我不着急。」杨锐嘟囔了一句。

    吴倩抿了抿嘴,低头找电报去了。

    王国华停好车子进来,正好听到杨锐的话,笑道︰「一大早的,亲自到了邮政所,怎么看都像是着急的人吧。」

    「别废话。」杨锐瞪了他一眼,手指敲着木质的柜面,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得了龋齿的早起啄木鸟。

    几分钟后,或者在杨锐的感觉中,是好久好久以后,吴倩拿着一纸电报回转,轻声道︰「真的有呢。」

    「说什么?给我看。」杨锐俯身在柜台上,将电报半抢了过来。

    电文言简意赅︰售出87本。

    「87本?挺不错的啊。」王国华的脑袋凑过来,赞叹了一声。

    杨锐长叹一声︰「87本,这是要死的节奏啊。」

    「什么节奏?」

    「一天卖出87本,十天卖出870本,要一百天才能卖出8700本,其他不说,解放印刷厂都不会答应。」杨锐失望的摇头。

    「过两天肯定会卖多一些吧。」听了杨锐算账,王国华的声音也变小了,道︰「咱们的试卷,不是也是慢慢增加销量的吗?」

    「试卷不停的在更换,总有新的试卷,以前的客户留住了,还会增加新的客户。书就不同了,以前买的人不会再买,拖延的时间越长,新客户就越少。」杨锐揉了揉头发,实在不能明白堂堂《新概念英语》为何会卖的这么差。

    其实,若是以普通的盗版书论,在一个城市,一天卖出87本的成绩也不能说差了。按照每本5毛钱以上的利润,这里至少能赚45块,省城卖完了去地区,地区卖完了去外省,每天赚着别人一个月的薪水,这已经是《新概念英语》带来的额外加成了,换一本其他的盗版书,想卖出这样的成绩都不容易。

    但是,5毛钱的利润是用一次性印刷一万本书换来的,如果只印刷5000本,利润可能就减少到了两毛钱,如果只印刷2500本,可能就没有利润了。

    而以这样的速度,用2500元做成本,然后用一个月来收回,还是一分钱没赚,实在不能说是一门好生意。

    以这种观点来说,每天卖87本,的确是太少了。

    至于说铺货到邻省,杨锐也并不看好。一方面是要更多的销售员,也就是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更高的风险,被地头蛇和警察讹诈的机会也就增大了。现在的商业环境不好,并不是乖乖的卖货缴税就能安全做生意的,在城市里,上到市政府,下到居委会,都有资格让个体户交钱,为了买平安,个体摊贩为居委会主任贺寿,为居委会主任的母亲贺寿,为居委会主任的父亲贺寿的故事,正在全国频繁上演。应该说,普通人看到了个体户赚钱,于是羡慕嫉妒恨,权利者也看到了个体户赚钱,于是挥刀割肉放血卖尸。

    在河东省,杨家的关系多少能发挥点作用,到了邻省关然是鞭长莫及。

    更重要的是,本省的潜力,绝不是区区的87本每天。

    这可是一期杂志能卖30万本的河东省,需要英语材料的又何止30万人。

    这个年代,考不上大学的人多了,但考大学的人是绝对多的。

    「肯定是哪里不对。」杨锐一下,又一下的敲着柜台。

    「可以发电报去问啊。」王国华出主意。

    杨锐想了一会,干脆的摇头,道︰「电报说不清楚,打电话吧,先拍电报让他等着,我再打电话过去。」

    这一次,又是好半天的等待。

    终于打通电话,不等杨锐询问,史贵首先抱怨起来︰「很多人都听说了新概念英语,去书亭看和问的人很多,但买的很少,有的说第一册太简单,有的担心以后会不会出全册的不能单卖,总之,光卖第一册不行啊。」

    这个答案,绝对出乎杨锐的预料,不禁道︰「第一册的内容虽然简单,至少适合高二以下的学生吧,基础不好的毕业班学生,先看第一册也是可以的……」

    「没人愿意只看这么浅的书,就算成绩不好,也想瞅一眼第二册是什么样子吧。再说了,第一册有半册都特别简单,好多学生只抄后面的半截,甚至只抄后面的三分之一,以后会越卖越慢的,如果能把第二册加起来,捆绑销售,我估计会卖的多些。」

    杨锐不由沉默了起来。

    不得不说,史贵的判断很有道理,杨锐出品的盗版书和大型出版社毕竟无法相提并论,只有第一册,又没有任何的信用值,学生们不选择购买也很正常。

    如果增加第二册,以第二册的单词数量,抄写就显的太浪费时间了。两册同时出售,大概是能够增加销量的。

    但是……杨锐哪里有钱去印第二册?

    印的少了还不行,成本太高,不等卖光,就要被其他的大盗版或大出版社打败了。

    「除了增加第二册一起卖,还有什么办法吗?」

    「我可以到别的城市试一下,再就是找学校的老师……其实是有老师来问的,也是因为只有一册,对了,他们是想要全册的,问我一共有几本,我也说不清楚。」电话那头的史贵声音沉闷,显然也是累惨了。

    杨锐摸着下巴,难以决断。

    「喂,喂……电话没声音了吗?这么贵的电话费,还老是接不通,什么破电话……」史贵的声音都变的暴躁了。

    一个人在省城出售盗版书,想想花豹的结局,确实是很有压力的工作。

    「我能听到。」杨锐敲了敲听筒,又道︰「如果我印出了第二册,你觉得能有多少销量?」

    「翻倍没问题。」

    「两套翻倍,那就是每天一个二百五?」

    「什么二百五这么难听,唉,差不多吧,我也没想到这么难卖。」

    「再印一万本的话,就是两万本,一天一个二百五,也要80天,那和现在也没有多少区别,而且照样会越卖越慢的不是?」杨锐拿着话筒,声音严厉的道︰「两万本要一万六千的成本了,你可给我想清楚了。」

    「这个……」

    「你不是说有好多人来问?每天五百本,不算多吧。如果你能卖掉500本,我就想办法再印一万本的第二册。」杨锐说的很大声,似乎信心十足,实际上,他的手心都出汗了。

    每天500本,最好的结果是40天售罄,时间虽然还是有点长,但已在可接受的范围,至少,一个月的回款就足以支付成本了。

    除非现在认下巨额债务,否则,这是最好的选择。

    杨锐不能亲自去卖这些盗版书,大好的前程不能这样冒风险,另一方面,杨锐自认不比史贵强。

    史贵自己做过饭馆,又有一个多月的试卷销售经验,就目前而言,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史贵则被杨锐的话吓的满脸流油。

    他家里就是西堡镇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果答应了五百本,那就一定要拼命完成的。

    可是,如果不答应的话,这份销售工作也就做不下去了。

    比起开饭馆,史贵更在乎现在的工作,无论是报酬还是乐趣,都要多的多。

    看了一眼窗外来来往往的人**,想到昨天询问的人多到让自己没时间拍电报,史贵终于还是咬牙道︰「就五百本。不过,你还有钱印刷吗?」

    「不一定要花钱,我会想办法说服厂长同志的。」杨锐心里打着腹案。

    王国华听的暗暗咋舌。史贵被杨锐将军,脑子来不及转弯,王国华可是记着,一本书的利润有五毛钱,如果每天真能卖掉500本的话,那就是250元的利润,是锐学组三四倍的收入。

    而这些钱,可是全归杨锐个人所有的。

    在王国华眼里,这绝对是天文数字了。

    第五十三章 头版

    杨锐准备通过段航,再找解放印刷厂的窦厂长垫资。

    然而,没等他找上门去,段航先是兴冲冲的赶到学校。

    边三轮「突突突」的引擎声,吸引到了许多目光。刑警队的摩托车是全县最好的,县里的领导也不骑这个,乡里的领导倒是想骑,多半是弄不来的。

    在学生眼里,这种挂斗上能架轻机枪的摩托车,实在是再帅不过了,要不是段航的警服发挥作用,说不定就有得有人偷摸的骑上去,装模作样的感受一下驾驶感觉。

    「有紧要事吗?怎么不打电话,我给老师说好的,有电话就喊我。」杨锐匆忙出了教室,现在是早上9点不到,段航从县城开过来,估计连早饭都来不及吃。

    出乎杨锐的意料,段航脸上挂的都是笑,直直的递给他一卷报纸,道︰「给你看这个……」

    《南湖日报》几个大字以草书写就,颇有些高深莫测的味道。

    事实上,就南湖地区而言,南湖日报的确是个高大上的机构。它不仅是本地区销量最高的报纸,还是地委的党报,每期的《南湖日报》都会直送到地委**和行署专员的桌子上。

    因此,说《南湖日报》是南湖地区的最高舆论指导,并不为过,就行政统辖而言,它还真的负有指导地区其他报纸的职责。地委宣传部和《南湖日报》之间,也常有人员调派之事。

    可以说,南湖日报就是南湖地区的人民日报。

    见是报纸,杨锐立刻松了一口气,气道︰「来之前也不打个电话,吓的我以为出事了。」

    段航迷惑了,说道︰「来前还要打电话?你们学校早晨有人接电话吗?」

    杨锐哑口无言,总不能说自己一时思想混乱……

    「是有什么好事吧?」杨锐把话题给岔开了。

    「你自己看。」段航得意洋洋的,不愿意立刻揭开谜底。

    杨锐一看,那就配合吧,于是首先打开第四版,浏览标题,没什么特别的。

    再看第三版,浏览标题,没什么特别的。

    段航嘴角都挑起来了,说︰「继续看。」

    杨锐将报纸轻轻折了一下,翻到了第二版,开始仔细寻找。

    没有?

    杨锐抬头,却看段航的后槽牙都笑出来了。

    「头版?」杨锐也不由惊喜,如果说后世的报纸头版很不容易的话,80年代的报纸头版简直是登仙路,是真正的一步成仙的地方。

    他立刻翻到头版,只见上方两条不长的领导讲话的下面,就是一串熟悉的名词︰对刑事犯罪「零容忍」——记溪县客运站恶霸团伙之覆灭

    果然是他给段航做的稿子,而且是原模原样的稿件,没有经过修改。

    这就更不容易了!

    像是《南湖日报》这种地方大报的编辑,对下面的县乡从来是不假颜色的。普通一些的县级干部,在宣传方面也要求着他们,相反却是无欲无求。而以文人的尿性,来自报社外的文章,不修改就发表,岂不是显的我很没水平?

    所以,要想一字不改的上《南湖日报》,这可是更高一级的要求,也代表着更高的代价。

    「500块钱不够花吧?」杨锐突然来了一句,把段航的笑脸给打翻了。

    「运气好,在宣传部找到了一个熟人,送钱送东西都不要,后来是我爸整了两张外汇券,人家才松口。」段航一点都不为啃老而害臊,只是肉痛的道︰「给这个编辑送的是中华,一整条没开封的,我自个都没抽过。」

    「这年月,哪有人花自己的钱抽中华。」

    「说的也是。」

    「外汇券是一比一点五买的?」杨锐对此颇为好奇。虽然靠稿费赚到了一些钱,但他偏居一隅,却是没有见过外汇券。而在80年代的中国,要想生活的舒适,外汇券是最有用的东西。

    国内是不允许直接用外汇交易的,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要在中国消费,首先得用外汇按牌价兑换出外汇券。不过,外汇券能够买的东西非常多,要说应有尽有不太实际,但远到意大利的皮鞋、美国的可乐、南非的钻石,近到国产自行车、茅台、大师级瓷器,都能不限量的购买。北/京每天都有起降法国的飞机,将来自巴黎的红酒牛排送入中/南海和少数涉外饭店,虽然吃一顿饭要一两个月的工资,但拿着外汇券去享用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段航却对杨锐所说的兑换比例嗤之以鼻,道︰「一比一点五我倒是想,人家不干,一比二,买的少了还不行,我一共花了800块。」

    「800块……」杨锐啧啧两声,道︰「我以为现在一个工人四五十块的工资,当官的受贿能少点,这些个的肠胃可真好。」

    「这算什么,还有自费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呢,一张飞机票就是大几千,每天吃饭都比咱们贵十几倍,买衣服住店什么的都贵。自费在国外上几年学,金山银山也不够用,人家还不是坚持下来了?日子过的也没比别人差。」段航抱怨了两句,收起了话头,又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