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竞选生活委员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七章:竞选生活委员 (第1/3页)

    第六十章研究辅酶

    杨锐的实验室之所以通过西堡肉联厂来挂靠和采购设备,是因为西堡肉联厂下面,就有一个生化制药班组。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肉联厂里怎么能有制药车间,可实际上,国内直到90年代,绝大多数的生化制药厂,都设在肉联厂里面。

    这是生化制药厂的性质所决定的,初级的生化制药就是用动物脏器来生产的,你想要新鲜的动物内脏,又没有良好的保存和运输手段,不把厂子设在肉联厂里,又能设到哪里去?

    这时候的生化制药厂也不叫生化制药厂,一般就叫脏器生化厂,或者脏器生化车间,规模都不大,西堡肉联厂就只有一个十余人的班组,若是以车间为单位的话,已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厂了。

    与生物制药相关的期刊和书籍,此时要么叫《脏器生化制药》,要么就叫《动物生化制药学》。后世常用的微生物发酵法和植物细胞培养法尚在研究中呢,化学合成法更不用说,这永远是最难也是最后普及的法子。

    能够用于制药的脏器非常多,胰脏可以提取胰岛素、胰酶,心脏可以提取辅酶,脑部可以提取胆固醇……就82年来说,所有的生物产品都是价格不菲,而且销路不愁的。

    不过,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并不受重视,他们最赚钱的项目是向欧洲出口白条肉,每年创汇上百万美元,也是厂领导骄傲的本钱。

    与之相比,脏器制药的产品虽然值钱,成本也非常惊人,用80年代的方法,一公斤的脏器兴许只能提取出几十毫克的产物,期间还要消耗其他溶剂和材料,得不偿失。而且,21世纪相对普遍的生化产品,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也做不出来,以他们的技术来说,别人能做的他不便宜,别人不能做的他更不能做。

    当然,杨锐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经过30年的发展,他就是用后世的实验室做法,产量也比西堡肉联厂的生化班组高。当然,西堡肉联厂的生化班组的规模,其实也就是实验室的规模,只是人多了几个罢了。

    杨锐并不准备直接出售生化产品来赚钱,这些东西目前还是国家全垄断的模式,个人想赚大钱比较麻烦,而且也很累,连续不断的生产就是久经训练的工人都容易出错,何况是他和一**学生。

    想获得荣誉估计可行,偏偏是杨锐最不在乎的。

    与其少赚钱换荣誉,杨锐更愿意铺垫些论文。

    他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老师翻找论文了。通常情况下,导师列一张单子,他就要查一个星期的资料,要说看过的期刊和书籍融会贯通,那是不可能的,但总归是要扫一遍过去的。

    如此一来,这些论文现在都映在他的脑海里。

    杨锐只要选些简单的来重做实验,然后重写就行了。

    至于多简单才能够让自己的小实验室运作起来,杨锐的判断方法就是实验设备的价格。

    设备越简单越好,仪器用的越少越好,实验越单纯越好,原料越容易买越好。

    这般筛选下来,杨锐选定了辅酶Q10的相关研究。

    酶是生物体工作的催化剂,而辅酶是辅助酶工作的所谓“第二底物”,常见的辅酶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等等。这些到了后世很便宜的辅酶都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的,一瓶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几毛钱,但在最初,它们依旧采用提取法得到。例如所有孕妇都要吃的叶酸,最早就分离自菠菜叶,并由此得名。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所谓的食疗是有点意义的。

    辅酶Q10是较晚发现的辅酶,开始是从动物心脏组织里提取得到。它的研究历程非常的绵长。

    早在1974,日本的卫材药厂就将之作为心脏病药来销售,受到了诸多生物学家的关注。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际上一口气开了三场专题讨论会,对其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进行广泛研究,中国也在1976年做出了辅酶Q10。

    而直到杨锐穿越之时,辅酶Q10依旧是一个研究热点,生物学家依旧研究它的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医药公司依旧研究它的生产方式,虽然每种研究都进步许多,但辅酶Q10总还不是一种便宜的生化产物。

    在1982年,辅酶Q10自然是更有价值的,无论是产物还是研究论文,皆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30年后,辅酶Q10依旧是研究热点,杨锐得以阅读过许多的相关论文,只要实验设备到位,他能抄出一箩筐的文章。

    事实上,国内外依靠研究辅酶Q10混了一辈子的专家教授满地都是,把耳朵割下来,也差不多能装一箩筐,多杨锐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秉承着低调积累的念头,杨锐先是以学校的名义购买了烧杯烧瓶三角瓶等仪器,乙醇丙醇丁醇等试剂,然后又以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的名义,向平江生物化学制药厂直接订购了两批辅酶Q10的精制品。

    他准备写一篇如何更精确测定辅酶Q10的文章,比起直接生产辅酶Q10,这种文章的力度并不弱,却会更简单。

    在等待东西到货的时间里,杨锐开始给锐学组成员补习生物,同时选拔自己的实验助手。

    李铁强等人还会继续来教室听课,但不能再免费得到试卷了,杨锐也不会给他们批改试卷,更不会有针对性的做出课程倾斜。

    对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很难理解所谓的倾斜的作用,但对于曾经享受过特殊待遇的李铁强等人来说,他们立刻就感受到了变化。

    成绩的提高变的困难了。

    他们也说不出原因,却也因此更加恐慌。

    有人趁着晚上找到杨锐,希望能够重新加入锐学组,却被同屋的曹宝明毫不犹豫的挡驾了。

    李铁强和王万斌也尝试在食堂搭话,依旧被毫不犹豫的拒绝。

    与此同时,锐学组的课程也慢慢从复习初中,重学高中,进步到了真正的高中复习。

    更难的题目,更复杂的复习路线,进一步的拉大了锐学组和其他学生的距离。

    这个时候,李铁强等人更加后悔,却也是徒呼奈何。

    杨锐手里的牌太多,以至于根本不用说什么做什么,就将他们完全屏蔽在外。

    而越是如此平淡的处置,却越是让人愤怒。

    李铁强和王万斌干脆也拉了十几个人,组织了一个自己的学习小组,然后拼命的学习,互相鼓励,妄图超过锐学组。

    然而,他们本身都是努力复读了两三年的老生,如果老办法有用,又何至于年复一年的重读。

    何况锐学组的成员是在更科学的课程计划表中勤奋学习,双方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却不会缩小。

    一个星期后,当杨锐首批订购的简单仪器送到的时候,新成立的学习小组已经只剩下两三个人,名存实亡了。

    更多的人将目光**在了这个实验室里。

    在西堡中学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实验室这个配置。

    就连赵校长都忍不住来到这个花园边的小房子里,挨个观察和抚摩那些简陋的烧瓶、滴定管、PH试纸等物,罢了叹道:“你早两年来上学就好了,老谭说不定就能留下。”

    老谭是一名大学的化学老师,因为****的原因,跑到了溪县,后来被赵校长给保护了起来。不过,在杨锐读高中的那一年,老谭平反回城了。

    杨锐对赵校长的感慨不以为然,笑道:“这个实验室目前的配置还比不上省城的中学,配全了也比不上河东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谭老师留下也做不成实验,只能蹉跎一辈子。”

    “教书怎么就是蹉跎了?”赵校长知道他说的对,还是不愿承认,摇头道:“我看你这个实验室就够好了,要什么有什么,瓶瓶罐罐的比一中的齐全的多,有什么实验做不了?”

    杨锐莞尔,道:“一中的实验室是教学用的,我和他们比什么劲啊。而且,论资产,这个实验室目前只值1000块,一中的实验室怎么要好几万吧。”

    “屁。他们就是78年的时候,接受了一批实验仪器,要不然,现在还一穷二白呢。”赵校长说着一转脸,搓着手道:“要不然,让咱们学校的学生,也到你这个实验室里来做做实验?”

    杨锐摊开手,道:“做实验就要耗材料,您要是肯出经费买试剂什么的,我免费代课都行。”

    赵校长一愣神,问:“材料多钱?”

    “一个人一次几毛钱吧,看做什么实验了,平均两毛钱是要的。”80年代的物价便宜,实验耗材可不便宜。

    赵校长迅速心算,全校400多人,一个月做一次实验,至少得100块的经费,一个学期四个月,做下来就是四五百块。

    得出这个结果,赵校长立刻改口了:“做实验太麻烦了,就这么大一个房间……就让学生们免费参观吧。”

    杨锐很想说,免费参观难道能让房间变大吗?

    不过,看看周围同学好奇的模样,杨锐也不由心软,道:“参观就参观吧。不过,只是免费参观的话,我不会刻意安排实验内容的,讲解还是不讲解也由我,参观纪律也得听我的。”

    “没问题。”

    “参观也不要按班级了,让有兴趣的学生报名,我再通知他们时间,这样估计能减少一点参观压力。”

    “没问题。”

    “来参观的学生要帮我打扫实验室,帮忙清洗实验仪器。”

    “没问题。”

    “那就这样吧,如果确实有兴趣的同学,我会找机会安排他们亲自做实验的。”杨锐不等赵校长说话,又紧接着道:“人数不能多,学校没有经费,我也没有。 ”

    真要通过做实验学点东西,半个月操作一次是起码的,一个学期下来就是一千块,一年下来就是2000往上,杨锐也是支付不起的。

    赵校长毫不犹豫的点头,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后有人来参观,你得说实验室是学校的。”

    “随便,反正仪器是我名下的。”杨锐手里还有**呢。

    赵校长不理杨锐的小九九,摸着胡须道:“胜利中学去年铺了个煤渣路,董勾子请我参观了两次,我得把这个场子招回来。”

    “有人来参观你得提前通知,否则别怪我闭门挂锁。”杨锐小小的威胁了一句,他其实不在乎有人来看,写论文是扬名,展示实验室一样是扬名。

    第六十一章精度

    在80年代自建实验室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些没责任心的国企工厂,既不关心自己做出来的容器是什么玩意,也不关心使用的人拿到了这些容器以后要遭多少罪。

    如果真的是中学实验室,那老师只要在台上解释一句“同学们请注意,你们用的所有容器的精度都不准,条件有限啊”,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

    可当有人要做研究型实验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首先,就得假定所有的设备仪器都是不可信的,然后自己重新测量一次,把偶尔出现的精度准确的几件给挑出来,才能用于实验。

    这种感觉,就像是传说中的挑选狙击枪子弹一样。工厂哗啦啦的弄一堆子弹,士兵蹲在那里一个个的捡,一个个的比较,然后拿去战场上用,当然,比起更久远的甲午海战临阵磨炮弹是要强一些,却也强的有限。

    好在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也遇到过此等糟心事。他的导师没什么名气,经费自然也不多,购买设备仪器的时候,通常都是支持国产的,虽然21世纪的国产仪器是比80年代的国产仪器强不少,可学界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到最后,调试仪器的活计还是只能留给杨锐等研究生。

    杨锐借着给学生做实验,先把新买来的容器全给检查了一遍,结果互相之间都对不上号,不禁心都凉了,烧杯之类的刻度固然只能表示一个大概,可天平的砝码都不平是要闹哪样?

    国营的化学仪器商店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杨锐将容器抱回去的时候,那坐在柜台下打毛衣的中年妇女眼都不眨一下的道:“只换不退,要挑到库房里挑去,柜台上的东西不买不动哦……”

    大约是说的次数多了,这句话被说出来的时候,还带着特意的节奏。

    杨锐像是被催眠了似的,和几名学生乖乖的将容器送到了商店后面的库房里,然后将铁架子上的纸箱子一个个的搬下来,像是挑子弹的士兵似的,蹲在地上,默默的挑选。

    要是30年,实在遇到国产的东西不着调,你可以买外国产的,可在1982年,别说是外国进口的容器了,换一家化学仪器商店都挺难,南湖地区就这么一家店,还是平江的分支机构。换句话说,你在这里看到的东西是个什么质量,平江的也就是什么质量。

    真说好东西,北/京大约是有些的,集中了全国最精华的科研院所的地方,总有些实验是避不过去的。

    可在河东省的一亩三分地,大牌的研究所估计是有自己的进货渠道,而以西堡中学或西堡肉联厂挂牌的实验室,想买东西就只能到普通商店来买,又要精度又要质量,显然是做不到的。

    杨锐只能默默的蹲在库房里挑选。

    黄色的大灯挂在五米多高的顶棚上垂下来,颇有些昏暗,铁架子之间的宽度也窄,杨锐蹲了一会,就觉得受不住了,心想:还好是每天锻炼的身体,要是照着以前的身体,接下去两天就甭想干了。

    一起来帮忙的姚尺是个机灵的小伙子,发现杨锐换脚换的频繁,伸着脑袋看了一圈,道:“要不然,咱们把东西搬到门口去挑吧,把门打开了,再搬个椅子,人能轻松些,就是有点挡着人家的路了。”

    “先搬到门口。”杨锐想想,从兜里掏出一包大雁塔,给了姚尺道:“你去给外面的师傅们散个烟,就说我们多挑一阵,占一块地方。 ”

    “得嘞。”姚尺还不到一米六的个头,却是一蹦三尺高,拿着烟就去了院子里。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化学仪器商店,里面十足养了二十多名员工,守库房的就有七八个。

    这么多的人,自然是没活做的,每天就按点来,按点走,假装上个班。杨锐也不指望着他们帮忙,却是不想他们阻着自己挑选。

    毕竟,将这么多箱的东西翻过来翻过去的,最归是增加了人家的工作量。按照国企的风格,再闲的人也不给你做多出来的活,不送一包烟出去,也是不行的。

    曹宝明和他卧推组的另一名叫何成的学生,帮着杨锐搬上搬下。

    不像是曹宝明和苏毅那样,何成是个看起来有点单薄的高瘦男生,开始练卧推的时候,连最小的杠铃片都推不起来,于是就在十五公斤的横杠上面把卡箍挂上开始推,练到现在,总算推的动35公斤了,但抱起粗重的纸箱子,总没有曹宝明的轻快。

    杨锐竭尽所能的挑选了容器,然后又费了老大的劲去挑试剂。

    试剂也不能当场去试,就只能挑好牌子的。好在国内的研究机构也知道国产货有多不靠谱,因此许多研究所都在分析纯的试剂之上,又做了所谓的精制试剂,价格卖的会贵一点,纯度误差会小一点。

    杨锐捡着看得过去的挑了些,心里不由想:“也不怪搞研究的要当学术权威,这要是国家重点工程……不用,只要是一个省级重点工程,用的东西肯定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这比有钱都有用。”

    “行了,就这些吧,下次得去平江看看了,就是路有点远,坐班车不方便。”杨锐招呼了曹宝明一声,让他帮忙将选定的试剂送到柜台去算账。

    售货员仍然在忙着打毛衣,看到杨锐送来的第一个纸箱子,竟然是用心算得了结果,道:“八十五块八,没零钱找。”

    说完,她就低头做自己的事了。

    杨锐笑了笑没吭声。

    紧接着,又是“砰砰”两声,曹宝明和何成也抱着纸箱子放柜台上了。

    姚尺走的慢些,却是不服输的抱了个大箱子,里面装的是一个机械式的分析天平,有玻璃罩子,异常沉重,放在柜台上,发出的是“咚”的闷响声。

    打毛衣的熊女讶然抬头,认出了箱子,道:“这东西是你订的?”

    “是。我交了500的定金,这是订金条。”杨锐拿了收据给对方看。

    “你们单位还挺有钱的,剩下的钱带了吧?”售货员终于放下了手里的毛衣,伸了个懒腰,然后当着杨锐的面,做了一组伸展运动,才开始翻抽屉里的小本本,道:“这东西我要记个账,还有,你开箱看一下配件全不全?离开柜面,坏了找厂家,配件丢了少了概不负责。”

    又是抑扬顿挫的表述,杨锐无奈把分析天平给取了出来。

    这是一个像座钟式的装置,里面也有钟表齿轮一般的繁复构件,为了保证精度,所有的机械部件都有钟表般的严格规范。

    它的精度是万分之一克,也就是0。1毫克,是现代定量分析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员,几乎所有的大学实验室里,都少不了这个家伙。

    当然,如果是2000年以后才上大学的话,机械式分析天平就只是一种为难人的工具罢了,真到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们宁可排队去等电子式分析天平,也不愿意操作复杂的机械式分析天平。

    杨锐自然也不愿意操作这东西。

    同样是称量一份东西,电子式分析天平瞬间给出结果,机械式分析天平却要不停的调整旋钮、横梁、拨杆、光标,要是一种物质倒是不算什么,可大多数时候,他们遇到的都是多种混合物。

    杨锐在本科的时候学过几节课的机械式分析天平,当时就恨不得砸了这玩意。

    然而,80年代要做定量分析,也就只有机械式的可用了,杨锐招募实验助手的时候,就打定主意要将这种工作全部丢出去。

    “小兄弟,你这是给哪个单位买的天平?”一位中年大叔看着杨锐掏钱了,终于忍不住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西堡中学。”

    “中学都买分析天平?西堡中学是哪个企业的?”在正常人的思维里,有钱的中学自然都是企业的中学。

    “不是厂办中学。”杨锐摇头,岔开话题,问:“你是本地研究所的?”

    中年大叔有点惊讶,摸了摸稀疏的头发,问:“你怎么知道?”

    “在化学商店里,又穿着衬衫,不是学校的,就是研究所的吧。”杨锐很自然的回答。

    “对哦,南湖只有807和510,没有大专院校,所以只能是研究所的。”中年大叔自言自语的解释了一遍,一股子情商垫底的味道。

    这样的人,学校和研究所里是最多的,也只有这种地方,才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杨锐习惯的点点头,说:“是这么猜的。”

    “我就说么……哎,你这是要回去?”中年大叔想学人套点近乎,没想到杨锐根本不吃这一套,抱着东西就要离开,只能上前拦住。

    杨锐没好气的道:“您有事?”

    “有点。”

    “您不说我可走了。”

    “也不是啥事……我就是看你们买的分析天平挺新的,是上/海的新货吧?”后一句,他问的是售货员。

    同样是中年,大妈忙的很,眼睛盯着毛衣,眼都不抬,道:“你不是天天来看?还问啥啊。”

    中年大叔顿时尴尬非常,吶吶的道:“我也没拆开了看。”

    “就你那眼神,能把箱子看穿了。”大妈的言语犀利,非常人所能抵挡。

    中年大叔低头认输,偷眼看向杨锐道:“这个兄弟,我和您商量个事,你看怎么样。”

    “哦?”

    “我实验室里的机械天平,好巧不巧的给坏掉了,可今年上半年的经费给用完了,我自己凑了点钱,也不够买台新的……正好你们学校买了一台,我就想,你能不能给你们校长说一下,在你们周末的时候,借我用一下。”

    这位还真是不客气,杨锐腹诽两句,推脱道:“这事你找我没用,你得找校长。”

    “也是。”

    “西堡到南湖上百公里的路呢,你每周末跑一趟?行吗?”

    “行也得跑,不行还得跑。”中年大叔一脸悲壮,实验室里连天平都没得用的了,也确实是惨到家了。

    第六十二章 吸收系数

    杨锐也有借实验仪器的经历,但不是把仪器借出实验室,而是到人家的实验室里去用。

    一般来说,同学校的老师购买的仪器,说项一番,偶尔借用总是能做到的,如果是学校里统一购买,放于某个老师的实验室里的,借用就更自在一点了。

    但不管怎么说,借实验仪器都有点张口求人的味道,而身在象牙塔里的人,其实是最不愿意求人的。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三五不时的就会吃闭门羹,有的时候是人家准备用仪器,有的时候是拿钥匙的学生闲麻烦,有的时候是拿钥匙的老师正在家里做禽兽来不了,有的时候是拿钥匙的导师在办公室做禽兽来不了,有的时候是拿钥匙的导师在实验室里做禽兽不开门……

    不管是什么品种的闭门羹,吃到的时候,总会觉得嘴唇火辣,肠胃火辣,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菊花火辣。

    杨锐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吃得惯闭门羹,可他在几年时间里,品尝了种类繁多的闭门羹,终归还是没有习惯。

    某些时候,一个实验正做到紧要关头,又兴奋又紧张的拿着材料去其他实验室,又兴奋又紧张的等着人家用完仪器再借,若是再吃了闭门羹,那种难受劲儿,真有些耻辱的感觉。

    可你没办法,学校不够牛,学院不够牛,导师不够牛,自己不够牛,就是这么回事。

    有时候杨锐也想︰「等我以后做了大牛,我也买一层楼的仪器,我想用哪个用哪个,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可惜,实验仪器比房子还贵,想做大牛的研究生也多如牛毛,杨锐终究是没有实现那幻想。

    反而到了80年代,让杨锐看到了自建实验室的希望。

    一方面,他有自建实验室的需求,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仪器也比较便宜。当然,以国内的经济条件来说,仪器还是不便宜的,但总归是能买得起的。

    最重要的是,现在发表文章,成为大牛的要求也变低了,要在国内有名有姓,不用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就可以写出高端论文,这种机会,也就是80年代早期的几年了。

    在十年浩劫中继续坚持做研究的研究员其实很少了,跟得上国外研究进度的就更少了,大家都在追赶和学习国外的最新研究,简单的说,就是全中国的研究员都在抄外国的研究。

    会英语的,就抄的比较高端,不会英语的,那就抄二茬子。

    你不抄是不行的,国内60年代的科研水平本来就弱,再放外国领先了十几年,先不把国外的最新研究抄出来,做研究都是重复研究,根本没有意义。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乎,就愿意去做重复研究,谓之「自力更生,填补国内空白」,这种也有成就大牛的,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

    相比之下,做理论研究的自然要比做实验研究的幸福一些。

    比如数学家要了解国外的最新进度,只要买期刊读就行了,读得懂就算跟上了研究进度,可搞实验物理或生物学的,就必须重复做实验,少做几个实验是可以的,可要是一个实验都不做光读期刊,终究是不得精髓。

    对于已经有了经济来源的杨锐来说,做符合中国水平的实验是不贵的,可对普通的研究员来说,就不一定了。

    中年大叔眼巴巴的望着杨锐,见他半天不说话,又可怜兮兮的道︰「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周六下午搬走,周一晚上,就是早上以前,我保证给你们送回来。」

    听他说的可怜,杨锐也有些心软,道︰「你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他没先答应,实验仪器借出去毕竟不方便,何况分析天平这种东西,搬来搬去的极其容易损坏,也就是这么个情商低的人,才不管熟人生人的提要求。

    中年大叔这才醒悟过来,讪笑︰「你看我这个人,我是807所的,搞有机化学的,姓魏名振学。」

    「那你要做什么实验?」

    魏振学犹豫一下,道︰「煤的溶剂萃取。」

    似乎觉得杨锐听不懂,魏振学又解释道︰「就是研究用溶剂对煤的萃取性能,考察用什么添加剂和辅助手段,能够改变煤的萃取,一般有超声波,电磁辐射和化学处理……」

    「煤的溶解性。」杨锐用一句话给概括了。

    「对……就是这个。」

    「我还以为807所是搞化学的,看来是煤炭科学研究所了?」一般的化学研究员可不会去踫煤炭。

    「南湖煤科所。」魏振学对单位的好感缺缺,摘下眼镜揉了揉眼楮,道︰「我的名字你也知道了,工作单位你也知道了,这下可以把分析天平借给我了吧?」

    「你这个人……」杨锐笑着点了点他,然后带着笑容拒绝道︰「不行!」

    「为什么不行?」

    「我知道名字和工作单位的人多了,为什么要借给你?」杨锐反问。他其实是看不上煤化学,国内希望搞煤炭能源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就30年后的经验来看,煤炭实在缺乏大力发展的价值,尤其是京城雾霭以后,煤炭再次进入长时间的低迷,何时重启很难说。

    在80年代研究煤化学,虽然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但也不值得大力投资。

    本来就不善言辞的魏振学傻眼了,说︰「你问我好几个问题,不就是为了确定能不能借给我吗?我都告诉你了,你哪里又不满意?」

    「是有一些。」杨锐示意何成将分析天平抱走,同时拦住追着分析天平跑的魏振学,慢悠悠的道︰「煤科所是有钱的单位,就算你的分析天平坏了,我不相信你们所里只有一个分析天平用,干什么要借我的?」

    魏振学声音变小了︰「其他的分析天平都被占用了。」

    「原来如此。」其实不用他说,杨锐猜也能猜得出来一些。这个魏振学的情商这么低,和那些一辈子只读毛选的人也差不了太多,在研究所里弄糟了人员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大学似乎就是一座白色象牙塔,研究所像是绿色避风港,安宁的如同美少女的徐徐脚步……或许对学生和大师来说,大学的确可以称作象牙塔,至少也是一口白牙吧,可对于还在追逐名利的普通教职工来说,大学更是一座像的尸体,不争夺一番,是不能安心趴在上面吃吃喝喝,禽兽一番的。

    魏振学的分析天平坏了,没人有义务借给他,研究工作都很繁重,随时灵感来了,随时使用实验室是最美妙的体验,借给别人不是不行,但像是魏振学这么性格古怪的人,委实不算是一名好「室友」。

    杨锐也不是很喜欢魏振学这种性格的人,所谓写着核心期刊的文章,拿着爱因斯坦的乔,是很难打交道的一类人。

    如果要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毫无原因的与这个中年大叔分享分析天平,肯定不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杨锐刚刚软下来的心肠又硬了起来,道︰「分析天平不适合经常搬运,借给你不是个好主意,你就是找校长也是一样的。」

    「你怎么知道你们校长是怎么想的。」魏振学也是一根筋,干脆跟上了他们。

    曹宝明一撸胳膊,问︰「怎么办?」

    「让他跟着吧,一会就走了。」杨锐等人搬着东西先上三轮车,然后坐班车回溪县,又从溪县回西堡镇。

    这么远的路,没想到魏振学都没走掉。

    到了学校,杨锐也不好赶人,就让他进了实验室。

    略显昏暗的大瓦房原本是用来做库房的,魏振学在外面看到,就表达了自己的鄙视之情,毫不掩饰的道︰「这么好的分析天平交给你们,太可惜了。」

    「什么叫交给我们,是我们买的。」何成个头矮,声音却高,反驳的声音彷佛能把瓦片掀下来。

    魏振学缩起了脖子,随着杨锐,快步走进其中,口中还道︰「买的也是一样……呀……」

    「房间里外的感觉不一样吧。」杨锐站在实验台前,笑着说了一声。

    魏振学茫然点头。

    房内有四盏白炽灯,将里面照的通亮。

    实验台上灰下白,表面是水磨石面的,看起来平整闪亮,还有同样材质的水槽,以及少见的自来水管,不禁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整个实验室都是按照杨锐的要求布置的,随着分析天平放置在专门的仪器台上,西堡中学实验室也变的高档起来。

    魏振学多少有些惊讶,实诚的道︰「弄的挺好。」

    「人靠衣装马靠鞍,房间好坏是装修出来的,行了,你要找校长就去宿舍区,我们要开始准备实验了。」杨锐一句话要把他打发出去。

    魏振学突然开窍,道︰「我帮你准备。」

    说着,他主动来到仪器台,帮忙调试分析天平。

    杨锐乐得有人帮忙,整顿一个实验室是非常麻烦的,尤其是最开始阶段,学生们什么都不会用,全要他自己来做。

    魏振学不光能帮着工作,还能教其他学生怎么做,立刻减轻了杨锐的压力。

    而且,他令人吃惊的坚持了两天时间。

    「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吗?」杨锐对魏振学的毅力表示钦佩,可依然是不假颜色,自顾自的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他要重新修订辅霉q10的测定方法,更准确的说,是修订辅霉q10的吸收系数。

    直到30年后,辅霉q10的含量都经常采用紫外分光亮度法来测定,而该方法的基础,就是辅霉q10的吸收系数。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辅霉q10会吸收多少光。

    众所周知,以颜色论,黑色吸光最强,白色吸光最弱,可一种物质的吸光程度怎么样,往往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测算。

    一般来说,有权威机构或人士测定了吸亮度,其他人照着用就行了,每次都测是要累死人的。

    国内80年代所用的各省市的药品标准里,关于辅霉q10的吸收系数,都是照抄自50年代的外国书,杨锐清楚的知道,这部分的内容是过时了。

    他在后世找资料的时候,遇到80年代的文献,看到有关辅霉q10的含量的说明的时候,都会自觉的打一个问号,如果要用该数据,必须得重新做一遍实验来自己测定。

    所以杨锐清楚的知道,国内目前用的q10的吸收系数偏低。

    而之所以选择该实验作为突破口,是因为吸收系数是一个确定的值,是自然界的直接反馈,它不会因为权威或者官僚而发生变化。

    杨锐测出它,它就是正确的,据此写一篇论文,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这种既不太难,又有一点点重要性的文章,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何成等人都乖乖的帮忙,只有魏振学,一边教学生们用仪器,一边看杨锐熟练的操作,颇有些乐不思蜀的样子。

    第六十三章 英文撰写

    魏振学的研究水平如何,杨锐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是个好老师。

    不管学生问他多低级的问题,魏振学都能做到面无表情的回答,尽管学生做的再好,他一样是面无表情,但面对零经验的学生,魏振学的耐心明显更有价值。

    除此以外,魏振学还主动给杨锐做实验助手,虽然也就是称量一下物质的重量,或者做些滴定操作什么的,可确实减轻了杨锐的工作量。

    机械分析天平可不好操作,称量十次八次的,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实验室里帮手的学生虽然,但除了清洗试管之类的活计,杨锐可不敢把实验步骤中的任何一部分交给他们去做。

    不像是后世的学生,西堡中学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物理和化学实验,一下子过渡到测量万分之一的精度,那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这就等于让刚开始学足球的学生去踢正式比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