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这点儿背的呦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八章:这点儿背的呦 (第1/3页) 第七十章 成绩
赵丹年果然没有反对,他只问了一个问题︰「我要是分一个班出来,能不能有人考得上大学。」
「您应该问,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学。」杨锐的自信是藏在骨子里的,还有一点点的高傲。
卢老师被他的话给唤醒了。
是啊,分班算什么,关键是高考指挥棒能不能挥出去。
如今的中学,甭管教学楼有多高,校园有多大,老师有多牛,终究只有一个指标,升学率。
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抹煞天性,学校不关心,家长不关心,学生自己也不关心。
这是一个刚刚吃饱了饭的年代,人们不缺梦想,可人们唯一有的也就是梦想。
他们缺乏的是实现梦想的通道。
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考上了大学,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考上大学可以做史玉柱,考上大学可以做海子,考上大学可以做**……考不上大学,要么做农民,要么做工人。
是坐在教室里抹煞天性,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抹煞天性?是应试教育枯燥乏味,还是工厂里更枯燥乏味?早熟的学生们有自己的计较,沉重的父母和老师也有自己的一本账。
学校同样没有例外的选择。
高升学率,就意味着更多的经费,更多的职称名额,更多的奖金,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优秀教师……
除此以外,你教出一名音乐家美术家或者奥运冠军,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尽管不愿意承认,可大家心里明白,艺术家和运动员这种东西,成功的少,成名的少,能吃一辈子的更少。
西堡中学的回炉班和其他学校的回炉班一样,就是集合全校之力,向着升学冲刺的班级。
在这一点上,赵丹年和其他学校的校长也没什么区别,他就指望着学了两三年,三四年的老生们能一鸣惊人,考上大学。
从78年到82年的四年间,赵丹年的目标从来没变过。
县一中、市一中也是一样的。
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回炉班,甚至还在回炉班里面分出了快班、慢班和平行班,以集中最好的师资力量和最有可能通过高考的学生,为升学率而奋斗。
此时的教育局,亦在鼓励这种行为。
目标只有一个︰
高考升学率!
赵丹年是一个将全部人生都奉献给西堡中学和西堡中学的学生们的男人。
而西堡中学要发展,也只有一条路。
考一个大学生出来!
有一个大学生,西堡中学就是能升学的中学,就是附近十里八乡最好的中学。
剩下的,都是虚的。
赵丹年问的如此实在,更不会被杨锐的回答冲昏头脑,反而认真的问︰「你说说,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学?」
「就锐学组目前来说,考上10个大学生没有问题。」杨锐是往谨慎里估算的。如今380分就能读大专,400多分就能读本科,特训一年的时间,三四十人的锐学组要是连十个本科生也考不上,他也不用自称金牌补习老师了,悄悄买几版邮票混吃等死去算了。
卢老师眼神里露着不相信,倒是没有出言。
赵丹年「呵」的一声,看向杨锐的眼神也变了︰「这么大的目标?」
杨锐知道,自己说多了。可多有多的好处,它给人震撼力,能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想法。
所谓「大言」,大有大的好处,就是打个折,那也比原价高不是?
杨锐摆出认真的诚恳的模样,说︰「校长,您给我一个教室,挑选几名老师,重新分班,再让我从校外找几名老师,我保证给您十个大学生。」
他提了一串的要求,反而让赵丹年的眼神有些变化,问︰「你想找哪里的老师?」
「县一中、南湖一中,平矿一中,厉害的老师肯来,咱们就要,您说对不对?」不管是哪个时代,一中的教学质量还是比较不错的,再怎么说,领导的孩子总要有个地方读书吧。
当然,80年代是人才难得,县一中、南湖一中虽然有好老师,也不都是好老师,还需要挑拣一番。
但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看,找一些新的老师来帮忙,总好过现在的死水一潭。
赵丹年眯着眼,问︰「优秀的老师当然好,你怎么让人家来咱们学校?」
「我考虑着,就请他们有空的时候,给咱们上点课就行了,也不用全程盯着,平时还是要请咱们自己的老师来的,这就和补习差不多,另外,锐学组可以准备一笔补课费。」杨锐绕了个弯子,说的却明白了。
赵丹年想了一会,道︰「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不过,十个大学生?」
「只多不少。」
「唔……就这么分出来,用什么名义?别人问,为什么就是你学习小组的人分出来了,你怎么回答?」
这是要同意了,卢老师诧异的嘴都张裂了。
竟然真的分了一个班出来?
杨锐暗自松了一口气,道︰「就说是试验新的教学方法怎么样?咱们确实有许多的创新的学习方法啊,比如说……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嗯,也算是一个理由。」赵丹年还真的知道,锐学组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做的题要多十倍以上。
如果是多个一两倍,这是找来的题多,或许还是学生们羡慕的事,可要是多个十倍,那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做题了。
做题做到想吐,肯定是不幸福的。
所以,锐学组以外的学生,没人能坚持照做。这不光是找题的问题了,还有人的忍受力的问题。
要是无人逼迫,正常人是不可能做题做到极限,然后再突破极限继续做的。
赵丹年摸摸下巴,决定道︰「那就这样,你自己去联系老师,教室的事,我来想办法。」
杨锐讶然︰「您都不需要我保证点什么?」
「你能保证什么?谁都没法保证有10个学生上大学,不过,只要有这个机会,就值得试一试。」赵丹年一如既往的果断。
杨锐连忙表示感谢。
赵丹年不置可否,又对卢老师道︰「分班以前,组织一次考试。」
转过头来,赵丹年再对杨锐道︰「具体怎么分班,成绩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杨锐点了点头,没当回事。
校长是想把新分出来的班当作快班来做,这与杨锐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杨锐非常自信,锐学组成员的成绩,一定会遥遥领先。
先进的学习方法和大量的练习,绝对是超出同时代水平的。还有他综合数十年的高考教育经验,所浓缩成的课程,都不是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所能企及的。
最关键的还有接近两个月的训练。
锐学组刚成立的时候,普通学生和锐学组的差距还不大,可经过这两个月的题海战术,这差距用绣花针都弥不上了。
光是三门理科的卷子,平均每天就能做一套出来,大部分学生也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给背完了。
这个水平,放在30年后其实是很普通的,估计还比不上重点高中的普通班。
但30年后的本科线是多少?500分往上,录取率还能达到50%以上。就这些学生,保持学习状态,回到80年代,有针对性的复习一下,都能考得上大学。
这也就是82年了,要是78年,拉一票中考500分的学生,都能考得上大学。
4%的录取率的确恐怖,可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太短了。
可以说,除了家长坚持教育的家庭,全中国的年轻人,差不多在十年里面,有一半的年份就没上学,都罢学罢课游行欺负老师去了,哪里有时间上课。
五年制的小学,两年制的初中,两年制的高中,加起来是9年时间,去掉一半,个顶个的都是小学水平,除了真的热爱学习,有几个能每天学习8小时,还回家做作业的?
即使是82年,高考如此残酷,可要说满负荷的学习,依旧没有多少学生做到。
大家倒是每天都在学校里呆着,然而,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是满负荷的。
老师讲课的时间算是学习,但不是每个老师的讲课都是有效率的。
自习的时间很长,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知道怎么自习,蒙头做一道题做一晚上的大有人在,浪费的时间亦是大把大把的。
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以外,学生们的确在争分夺秒,但在争分夺秒的间隙,还是不免要谈谈人生,谈谈理想,谈谈政治,随便一个争论,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在杨锐眼里,那都是浪费时间。
82年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有什么理想,有什么政治可谈。
在西堡中学这种乡镇中学,考不上大学的命运会是如何?400多名学生,首先有300人要回乡种地,从82年到97年,种十五年的地是基础,到了那个时候,18岁的美少年,也要33岁了。这时候,若是不甘心每年赚2000元,又肯吃苦,那就可以去城市里打工,历经城市底层的黑暗,承受同时代农民工的痛苦,好不容易拿到工资,然后回乡盖房,继续拼搏,运气好了能做包工头,在城市扎根,运气不好了,只能继续苦下去。
剩下的100名学生,包括吏二代在内,十个里面有九个会进工厂,或者去做小生意,他们要给管理者赔笑脸,卖力气,做上十五年,若是好运躲过了下岗潮,或者将乡镇小店延续了下去,那到了30年后,或许可以平安退休,否则,还是只能继续苦下去。
400个人里面,能有一个人做老板,开名车,给读了大学进了政府的老同学**,那就算是好运了
杨锐比谁都清楚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而在他的灌输下,锐学组成员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
如此丰富的资源,如此清晰的目标,如此努力的奋斗,若是还不能遥遥领先于乡镇中学的同学,杨锐自己也会改变初衷的。
第七十一章 回信
锐学组的成员听到要考试的消息,比听到分班的消息还兴奋。
为什么?
有炫耀的机会了呗。
古人埋头苦学是为了什么?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金榜题名时,衣锦还乡处。
加入锐学组的学生,首要目标是高考没错,可间中也想证明一下,咱每天学的这么苦,不是白费的。
曹宝明最是心急,自习结束就去卧推的地方找杨锐,等他一组完成,帮他把杠铃卸下来,然后问︰「锐哥儿,啥时候给咱做综合训练啊。」
「做什么综合训练?」杨锐裸/着上身擦汗,胸大肌够刺激的霍霍直跳。
他的身材本来就好,两个多月的增肌训练以后,上身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肌肉块和肌肉线条了,所谓型男帅哥,正如是也。
可惜现在的女生放不开,偶尔经过操场这边,也是低着头经过,少有大胆奔放的,让杨锐想听个尖叫都听不到。
高富帅遇到迟钝女,大概就是这么个情节。
曹宝明殷勤的递水递毛巾,口中道︰「我们想做高考的综合训练,你看,咱们最近都是分单元的练习,可高考不是好多题都是综合题吗?不做点综合性训练,这个成绩就发挥不出来啊。」
「高考还有大半年呢,急什么,现在做综合性练习,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杨锐让开卧推凳给别人,自己站起来活动着手脚。
曹宝明小扭捏了一下,说︰「不是为了高考……这不是学校要搞测验吗?我们就想提前练习一下,咱们的成绩越好,你脸上也有光不是?」
「你觉得自己会考不好?」杨锐奇怪的转过脸去。
用他的补习手段,锐学组成员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及格的分数线了,尤其是数理化三门课,得到两个及格分数的组员占了一大半。
这样的成绩,虽然还不足以通过高考,但在西堡中学,已是妥妥的尖子生了,如曹宝明这种跟他学的比较久的学生,排在其他学生前面很容易。
即使是李学工这种曾经的年级第一,也在短时间的训练以后,得到了二三十分的提高,中游水平的学生的提高就更多了。
然而,曹宝明显然不满足于排在其他的学生前面。
他摸着脑门,说︰「我就想着,如果我能考个大专线的分数,家里人估计也高兴的很。」
杨锐目光一凝,缓缓道︰「如果考不到大专线,会不会特失望?」
曹宝明迟疑一下,问︰「你觉得我考不到?」
「如果专门为了这次考试而训练,有可能,但要是为了高考,你们现在浪费时间而训练就不划算了。」杨锐拉着曹宝明离开了一点,说道︰「我准备的训练,是以十个月左右的复习为标准的,如果现在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冲分训练,会在高考的时候,降低你们的平均分,本来能考重点的也许就变成本科了,本来能考本科的,兴许就变成大专了,你愿意冒这个险吗?」
「影响高考肯定不行。」曹宝明遗憾的道︰「还以为可以拿成绩单回去。」
「成绩只要比以前考的好,家里就会高兴吧。」杨锐重新躺回了卧推椅,调整姿势的同时,道︰「如果真的想要准备的话,抽出一天时间倒是可以,不过,我觉得先不要给家里人太高的期待比较好,我的意思是,让他们觉得有希望考上大学就行了,毕竟不是正式的测试,分数再高,人家也不一定相信不是?」
曹宝明咂咂嘴︰「让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划不着。」
「一个人考好成绩是没什么意思,要是锐学组都能考出好成绩,才有点夸耀的本钱。」杨锐说到此处,举起了杠铃。
曹宝明想了一会,点头道︰「要是锐学组都考出好成绩,还真有点意思。」
「嗯,所以大家继续做单元训练,到了考试前两天,再做几次综合训练……到时候,虽然不能达到通过高考的水平,但应该也有不小的提高了。」杨锐一口气做完了本组卧推,站起来以后却笑了︰「综合训练,可不是好玩的事。」
任何训练,都不好玩。
几天以后,曹宝明就明白了。
杨锐的训练,除了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解以外,就全部是做题了。
2014年的题海战术,或许没有2004年的时候那么残酷,可依然饱含着令人想死的恶意。
杨锐从来都不相信素质教育的课程的,那东西或许对人生对理想对品味有用,但对应试的试卷没用。
对付应试考试最佳的手段就是填鸭,它是中国教师用上千年经验总结出来的,是对应试教育最强的反抗。
当然,某些富一代和官一代或许会反对,因为他们的儿女并不在乎是否通过考试。
但对于需要借助考试来改变命运的普通人来说,以分数来定命运,是他们一生中所能体验到的最大公平。
此时填鸭,日后才有体现品味的时候。
西堡中学的学生,都是最普通的一**人,大部分出身农民家庭,好一点的是工人家庭或普通干部家庭,其中条件最好的,也就是杨锐这种。
如果不想一辈子留在乡镇,他们只有考上大学才行。
尽管只有十几岁,可学生们清楚自己的命运,即使杨锐的训练枯燥而艰苦,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
第一天的题海训练就进行了10个小时,结果令杨锐非常满意。
于是,第二天的题海训练进行了12个小时。
从早上8到晚上22点,中间仅仅间歇式的休息了两个小时,这还没算早上背英语的时间。
等到睡觉时间,不用催促,所有人都沉沉的睡了过去。
杨锐继续住在宿舍,睡前看着曹宝明笑问︰「还想做综合训练吗?」
曹宝明有气无力︰「不想了。」
「算是提前预习一下,明天再训练一天就可以参加考试了,等到高考前,就不会这么轻松了。」杨锐伸了个懒腰,翻身睡下,他也挺累的。
曹宝明「唔」的一声,疲劳的一动都不想动了。几分钟后,王国华突然坐了起来,问︰「等高考前就不这么轻松了是啥意思?」
杨锐早就睡的不醒人事了。
第三天的题海战术减少了分量,总计持续了10个小时,照样累的一**人要死要活,不过,总是比昨天要轻松一些。
杨锐自己也做了一些试题,但还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实验室。
周一。
卢老师等人准备了七门课的试卷,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测试。
对于回炉班的学生来说,考试是早就习惯了的事,不过,毕业班的学生还很少这样的经验,倒是颇为新奇。
杨锐照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试卷,就像是一名普通学生那样。
然而,他终究不是一名普通学生。
不等考试的结果出来,一封来自《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挂号信首先寄到。
从门房拿到信件,杨锐颇有些紧张,好像自己发表第一篇论文时的感觉。
尽管明知退稿的期刊非常少,但80年代的期刊是什么性格,谁又猜测的到。
第七十二章 有资历了
回信略有厚度,摸起来像是有两三页信纸似的,这让杨锐更有紧张的心情,因为他的论文也就好像是这么厚似的。
「要是被退稿了,我以后都不寄你们,咱可记着影响因子三四十的论文呢,那东西叫神文好不好?」杨锐对着空气来了一句,才开始拆信封。
真要是被退稿了,他也没处说理去。人家期刊社退一封高中生写的专业论文,还需要理由吗?
「嘶」。
脆生生的信封被杨锐撕开了,手感还挺不错。
「怪不得那么多人交笔友,撕信封有点爽。」杨锐胡思乱想着放松心情,然后抽出了里面的信纸,将之抖开了。
正文的字很大,是略有潦草的行书,全文手写,却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编辑写给杨锐的信,开头就是「杨锐同学」四个字。
显然,看到一名高中生写了论文,该报的编辑也起了好奇。他既有询问的意思,也描述了论文送抵之后的流程,颇有介绍情况的意思。
期刊的编辑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他们只做初审,也就是检查论文的类型方向是否符合本期刊的要求,是否达到论文的基本水平,至于论文究竟如何,够不够资格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实是由他们选定的审稿人来决定的。
审稿人既有专家教授,也有曾经发表了论文的学者,国际准则是双向匿名,也就是审稿人和著作者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这种制度在30年后是通用模式了,可在80年代,许多专家都搞不明白,人家编辑好心好意的向一名高中生说明,也确实有心了。
杨锐不由点头,这可比他以后遇到的期刊社负责任多了。用不了多久,国内的期刊还要收上千元乃至数千元的版面费呢,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学校给发表了论文的教授讲师发奖金——如果不发奖金,就高校教师那点工资,一个月发表两篇论文,怕是连吃饭的钱都剩不下了,高校可是靠着论文数量过活的。
手写信的最后,留下了编辑的电话,让杨锐有时间拨打过去,看的出来,这位绝对是好奇爆了。
也是,现在的高校里面,好多教师都不懂发表论文,杨锐一个高中生发表了,说是新闻也不为过。
杨锐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去打这个电话了。
人家要好奇,就让他们好奇去,他现在想要的,也就是一张国内学术界的通行证罢了。
有了这封学报上的论文,他就算是发表过论文的民间人士了,总不至于再只有高中生的名头。
不过,杨锐还是急切的想要知道自己的论文发表的情况,无论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这种激动的心情都是不会改变的。
「有随信寄来的包裹吗?」杨锐头伸到门房里,边问边找。
「今天就你这一封信。」门房的大爷接着八卦的问道︰「是不是又发稿费?」
「这种还不知道有没有稿费呢,你说,连个样书都不肯寄的。」杨锐埋怨了两句,去车棚取了自己的车子,直奔山下而去。
算算时间,也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发刊日了。编辑的回信属于私信,和期刊统一的寄送没走一路也可以理解。
杨锐等不到样刊送来了,干脆决定到西堡肉联厂去找一份看看,这种国营的大厂每年都要预定的大量的报刊杂志,它有自己的脏器生化车间,免不了要买一堆的国内期刊。
82年的时候,许多后世出名的期刊尚未创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却是五十年代就有的老牌子,杨锐也在西堡肉联厂的阅读室看到过。
到了厂子,报了大舅的名字,杨锐就进了西堡肉联厂的地盘。
比起纺织厂之类的国企,肉联厂的待遇虽好,环境却是怎么都好不起来的。屠宰车间本身就是污染源,厂内还圈着上千只的活猪等待宰杀,各种气味混合,实在让人提不起停留的心情。
杨锐快步去到厂办的阅读室,还是顶着大舅的名头,好容易才拿到新一期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这是一本不满200页的期刊,封面是彩色的,打开以后,就见几页的广告,也都是彩色的。
和后世的广告不同,这时候的广告都很朴实,就是说明自己厂有什么产品,然后欢迎全国各单位前来购买。
杨锐粗略的扫过,快速向后翻页。
差不多到了四分之三处,《用紫外分光亮度法重新测定辅霉q10的吸收系数》的标题栏入杨锐眼中。
标题下方,是著作者信息︰河东省西堡中学杨锐。
「总算是有资历了。」杨锐大松了一口气。
这样子,以后就算向国外期刊投稿,也不至于没有说话的资格。
尽管论文是个很讲究内容的东西,可名头一样是不能少,尤其是一些比较牛的期刊,其初审编辑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权力,拒绝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譬如「最近的文章太多」都能堂而皇之的列入其中。然而,被初审编辑直接拒绝,连送审机会都不给的,多数是在校学生和普通讲师,而在专业领域内有了名气的专家教授,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待遇。
事实上,到了大牛的程度,往往用几个小时写一片文献综述,都可以很容易的发表出来。
一些学生写的论文不能发表,而挂导师的名字就能发表,其道理也在于此。
既然来了,杨锐就不准备太早回去,拿了两本期刊,默默坐在椅子上阅读。
此时的期刊纸张却是不错,因为订阅量比后世的期刊还要高,做的很有些杂志的味道。
在杨锐眼里,手里的期刊有一半的内容算得上是通俗易懂,某几篇文章还算得上「有趣」。
「有趣」不仅是对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学术期刊的最高评价。
像是化学界最高端的期刊jacs,发表在这上面的文章,除了科学质量和结论重要以外,有趣就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只有吸引到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让他们对该期刊的论文选题有了兴趣,高端期刊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如国内期刊那样,除了自己以外没人再看的,写的再好又有什么意义。没有读者的文字,是世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除了评职称。
读文献的时间过的很快。
等杨锐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的人都换了几拨了。
新来的是两个毛毛糙糙的年轻人,一人搬了半人高的期刊,一本本的翻下去,另一人摊开个笔记本,焦躁的问︰「人家能把怎么做的法子都写在这上面?
「能走多少算多少,总比一点都没好吧。」
「最后做不出来,还不是要买外国人的?」
「那你说咋办。」翻书的年轻人心里憋着气,啪的一声将拍了桌子。
被他们一吵,杨锐看不下去书了,起来将手里的两本期刊还了,顺便看了两眼他们挑的书和期刊。
似乎在找结晶器的制作。
这算是生物工程的设备制造内容了,属于国内比较热门的领域。因为国内讲究自力更生,凡是自己能做的,一定不能用国外的,由此产生了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
不过,以80年代的国内制造水平,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还遥远的很呢,想自制结晶器,即使是较简单的搅拌槽冷却器,估计都很难做出来。
要从期刊里找出来,难度就更大了。
论文里描述较多的都是原理和技术,直接给答案的可是少之又少。而且,论文里更少见成熟的设备构造,作者往往喜欢改造来改造去的,与最终使用的产物区别较大。
这也就是80年代的期刊,要是30年后的,干脆找也甭找了。
「没有咋办?」低声的询问里,有着浓浓的忧虑。
「找不到也得找,厂里没有就去省里找。一个蒸发结晶器要几万美元,德国人怎么不去抢?我们自己做了,看姓韩的还有什么说头。」这位是一股子发狠的气势。
忧虑者埋怨道︰「韩以前在总厂也就算了,这到了罐头厂,怎么还管咱们总厂的事?」
「听说分厂的人不爱搭理他,估计想回来了。」
「怎么就没把他给烂到罐头里。」
杨锐听到此处暗想︰姓韩的应该就是罐头厂的新任党委**韩森吧。看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反对外购德国设备的。
想想也是,如今的企业收入低,外汇紧缺,而外国仪器却是一点都不便宜,相比之下,进口货就太贵了。日本货还稍好一点,欧洲货的价格实在不是西堡肉联厂这样的企业能轻易承受的。
「有共同的敌人,还是帮一下吧。」杨锐脑中忽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他心情正好,也不在乎能不能赚钱了,从公文包里掏出纸笔,想了想,当场画起了图纸,并写上了标注。
国外80年代的蒸发结晶器,也就是国内90年代末的水平。论高端,这种东西是够不上的,统共就是几十个部件,虽然有一些焊接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可都算不得困难。
杨锐目前是没精力做这种复杂仪器的,干脆挑了两套成熟的仪器,尽可能详细的画了出来。
虽说是简单,那也画了两个小时。
身后两名年轻人都放弃要走的时候,杨锐才将那二十多页纸迭起来,随手塞到其中一人的怀里,说︰「这是我以前看**下的图纸,说不定有用,你们参考一下。」
说完,杨锐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就揣着包离开了。
明天要公布成绩呢,再不回去睡觉会迟到的。
第七十三章 平均分
西堡中学考试结束当日,赵丹年就组织老师们批改试卷,他迫切的想知道杨锐的锐学组成绩如何,比其他人都想。
这个学习小组成立也有两个多月三个月的时间了,假若是雷声大雨点小,赵校长自然要考虑其他的处理方式,比如将杨锐单列出来,让他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身上,一个人奋力考个大学出来,也算西堡中学完成了零的突破。
可另一方面,要是锐学组的成绩好,赵校长又会是另一个处理方向。以学校本身来说,一个学生考的再好,也不如一群学生考的好厉害。
毕竟,一个学生可以用天赋什么的来解释,许多乡镇中学有大学生考入,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可要是有一群学生通过高考,那就太牛逼了。
赵丹年想的就是这个词。在他生命的大部分年月里,周围人对他的评价都是牛逼。
别人不敢进儿童团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孩子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挎红缨枪站岗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少年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进学校读书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连队里最牛逼的;别人不敢做校长怕批斗反而嘲笑声起的时候,他敢,事实证明,他是西堡镇里最牛逼的。
然而,高考开始,真的以分数定天命的时候,赵丹年的西堡中学却陷入了低潮。
乡镇中学的生源太差了。
读到高中的学生,个顶个的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最少得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凡有点办法,都要把孩子送到省城、地区,最起码送到县城里去。
留在西堡中学的学生,要么是只有望子成龙之心,又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要么是有点办法,却一点望子成龙之心都没有的。
这样的家庭,自然与书香门第攀不上关系。
与书香门第攀不上关系,在最需要读书的年代,自然无法接受家庭教育。
而在82年的高中生,无法接受家庭教育就意味着没有接受过教育,甭管拿的是什么证书,一个个都等于是小学文化程度。
这样的学生想要考上高中,难度可想而知。
更让赵校长感觉艰难的是教师。
谁爱留在乡镇中学里啊。
求贤若渴的单位多了。
在后世人眼里,国企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僵硬体制,实际上,那是经过了数十年发展以后的结果。
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所有这些国家单位想的都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如何吃掉别人家的一亩三分地,如何扩张,如何将党的事业扩展到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边边角角……
挖墙脚这种事儿,可不是私企时代才有的。
现在,别说是县一中或者胜利中学这样的单位,就是县委县政府,都有人盯着其他单位,一门心思的想着将别人家的精英给拽过来。
被挖的人虽然不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奖金,但在其他待遇方面,却是可以放松的。比如是否分房,是否分楼房,是否能有一个更适合的岗位,是否能够更受器重……
挖人一方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业务好只是最基础的一部分,篮球打的好也可以是理由之一,能唱会跳,字写的好,文章写的妙,甚至因为长得帅,都可以成为挖人的理由。
赵丹年竭尽全力,也只能让西堡中学的待遇比其他乡镇中学强一点,至于县中之类的地方,他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了的。
人家大国企可以把自己的单位建的比县城还漂亮,一个乡镇中学又哪里有此等资源。
所以,最近几年出了成绩的年轻老师,都一个个被挖走了。
还好国企挖中老年的比较少,才让西堡中学留下了卢老师这样的些许骨干。当然,这也是卢老师他们没有主动调走,否则,该留不下的还是留不下。
锐学组的出现给了赵校长另一个思路。
其实,他也不追求什么普遍性,只要这一届的回炉班能放一个卫星,西堡中学的牌子就能打出去。
到时候,有了好的生源,再找县里要一点政策,找老师什么的也就方便了。
可以说,赵丹年关心锐学组成员的成绩,比杨锐还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