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土蛤蟆兵
第87章 土蛤蟆兵 (第3/3页)
这些竹排,也算得上是白玉瑾的“发明”。
考虑到以后,可能还会有像之前那次俘虏南蛮聚落的情况,为了方便往来大青江的南北两岸,他们就必须得有一批渡船。
可小型的扁舟运不了多少东西,大型的船只又弄不到,很是让白玉瑾苦恼了些时日。
倒不是买不起,倾尽他手中的钱财,倒是也能买上几只船,可临江境内无人懂得造船,有船的也不会转卖。
气的他索性在原本那些蛮人的牛皮筏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让工匠们用厚木板纵横为梁,整棵的竹筒编织为排,四面安装十字形竹翼为稳,竹排下设笼格,同样将牛皮囊吹起后塞进笼格里。
这样就能获得牛皮筏子的浮力和船只的坚固、稳定,再加上足有亩许大小的竹排上,前后左右各设桨架数十,这便成了一只四四方方的“平板船”。
虽然操弄起来,不如真正的船只那般灵巧,可是让人以蛮力硬划,行进起来到也不慢。
反正也不是为了远航,而只是用来渡过几十丈宽的江面而已,再加上造价便宜,倒也能将就了。
一只竹排一次可载人马数百,甚至还有空闲余地可供活动,漂在水面上稳稳当当的,也不见多大颠簸,行进在地面上无异。
等到靠岸之时,用长绳稍稍拉起冲岸一方的竹翼,使之搭上岸基,同时竹排四面插下大量竹篙锚定,便成了一座固定在岸边的竹制平台,竹排上的人马便可迅速通过竹翼变成的跳板上岸。
为了设计这东西,白玉瑾可没少花功夫,甚至还做了几只样品,最终成型后,获得了那群工匠的一致赞誉,美滋滋的自个取了个名字叫“南荒蛮牛级竹筏登陆排”。
不过工匠们不这么叫,说是记不住,人家就管这东西叫“白筏子”,“白”是白玉瑾的白,“筏”是竹筏子的筏……
一上岸,白玉瑾留下了那五百名营建役夫,在登岸处就地修建一座简易的土墙。
不用像北岸的麸子城那般高大,只要能在撤退的时候稍稍阻挡追兵即可,平时也能作为宿营的营地使用。
然后撒出老贼麾下的探子队,向东、西、南三个方向上寻找南蛮猎骑的踪迹,前些时日可没少见他们在南岸晃悠,想来就在这附近就有。
果不其然。
半个时辰不到,留在南岸营地处的白玉瑾他们。
就收到了老贼每隔一段距离,就留下一骑的接递传讯,说是两支南蛮猎骑,约有近三百名蛮子正在追杀他们!
为了培养老贼的这支探子队。
白玉瑾可是抽出了一百匹珍贵的南蛮马交与他们驾驭,坐骑与蛮子们相当,想来跑还是跑的掉的。
要知道白玉瑾手里一共才不到八百匹南蛮马。
其中有二百多匹是消灭渡江蛮子们的时候缴获的,另外近六百匹则是俘虏南蛮聚落的时候搜刮来的。
撇去不能骑乘的怀孕母马、老马、马驹,再加上还卖了一百匹劣马,真正能动用的也不过五百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