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第三次长沙会战(十二)
第435章 第三次长沙会战(十二) (第2/3页)
护和增援第10军,把两个师的集结地点移到长沙北。”吴逸志继续说道。
薛岳看着沙盘点了点头,如果把73军集结的位置北移,不仅可以策应长沙的战斗,也可增强福临铺一线的防御力:“好,就按这个意思拟定作战命令吧。”
以99军为起点的顺时针排列形成的包围圈为:99、20、58、37、74、26、79、4、10、73军一共十个军二十多万大军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二十万对七万多,可以说是绝对的优势了。现在只等鬼子的两个主力师团陷入长沙城下的攻防战中。
第10军作为整个战役的支点位置越来越重要。成败都将集中在第10军身上。李玉堂几乎没有休息,仍然在与仇战商讨作战细节问题。
冥王前期以狙击手参战,中后期再让阎王主力参战。这是根据薛岳的作战方案进行的调整。由于阎王主力前期不会参战,第10军的防御压力会非常大。
俩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第6师团和第3师团进攻的结合部位置。一旦鬼子两个师团推进,那么分割他们结合部的部队压力会非常大。
如果放任两个师团联成一片,那么第10军三个师的防御压力就要增加几成。可是俩人又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来解决。
仇战认为要放弃这个战术,以免对第10军的防御部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李玉堂却坚持要把两个师团分割。至少要坚持下去。
这是两人的战术理论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分歧。仇战过于纠结在计算部队得失,而李玉堂过于注重战略层面的得失,习惯于以伤亡和牺牲换取全局的有利态势。
仇战是一个上校团职,李玉堂是一个中将军职。视野和出发点自然出现差别。与薛岳研究的主要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战术上薛岳很尊重仇战的建议。所以俩人不会出现分歧。
李玉堂是一线作战部队指挥官,不仅要涉及到战略层面的问题,也要涉及到战术层面的问题。所以俩就会为一个战术问题分歧。
李玉堂认为长沙东南战略纵深宽,有利于进攻部队展开。而东北地区窄小,不利于进攻部队展开。一旦两个师团联成一片,那么进攻东北的富余部队可以南移,造成第10军防御压力大增。
仇战认为,如果强行分割,必然会遭遇两个师团夹击,两个师团联成一片的大势难以阻挡。一旦分割失败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连锁反应冲击第10军防线,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另一方面,仇战认为让两个师团主力全部渡江进入长沙,更有利于后期对鬼子两个主力师团的包围作战。
最后还是仇战向李玉堂妥协,不过仇战为应变把阎王的二营调到此地,以应对分割失败时造成的波动。
12月31日,1941年最后一天。仇战从37年淞沪会战至今已经是五个年头了。再过一天就是六个年头。他也是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了。
阿南惟几接到第40辎重联队遇袭,两个大辎重大队全军覆灭,只逃出了几十个人的消息后脸色变成了铁青色。随后沿途几个交通线上的据点接连被端。陆上交通线全部陷入瘫痪状态。
他的意识到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忽略了后勤线上的保卫力量。都是这可恶的天气影响了他的计划。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