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川盆地之谜(二)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川盆地之谜(二) (第3/3页)

粹的陆生动物,而它们在水中行动更加灵活。

    森林中的陆生哺乳动物也不示弱,早在3000~400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并且在出现之后开始四处生长,当时受南极大陆影响,全球雨林大面积缩小,其他生态形势逐渐增多,许多哺乳动物选择在森林之外生存,成批迁往平原,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海洋区中间变成盆地(或蜀中湖泊),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在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裸子植物不断衰退。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四川盆地从此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陆的中心变成平原,草原越来越广阔,丛林面积减小。后来,迁居的哺乳动物在平原上猎捕小动物,身材与日俱增,并且开始奔跑,最主要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逐渐变成食草动物,但仅仅吃草很难生存,于是哺乳动物的演化更增进一步:有些物种开始长出不同用途的牙齿,腿开始增长,得以迁徙到遥远的草原,巨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们人类还够不到它们的腿,相对应的,猎食动物也分化出来了,比如猫科动物,现在体积最大的老虎跟其祖先相比,也只相当于一只猫,剑齿虎就是史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著名的长齿足有20公分。

    100万年前,剑齿虎的种群生活改变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它们从北美洲来到南美洲,统治着南美草原。当时的恐鸟不再占有优势,沦为吃剑齿虎残剩猎物的地位,直到现代人出现之前,恐鸟才灭绝,而剑齿虎一直活到100万年前,活到世界再次发生剧变,气候越来越干冷,它们要猎取的大型动物都消失,缺乏食物才灭绝。

    南极大陆越来越冷,覆盖在大陆之上的冰帽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冰层从北极蔓延到整个北半球,进一步改变着气候模式,终于在25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越来越干冷,进入冰河世纪,这意味着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极为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脂肪厚的热带巨兽们的外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仅以长毛象为例,它们的耳朵开始缩小,身上长出厚厚的长毛,腿增粗,有效减少热量散失,它们的长牙变为上翘型,帮助它们清理积雪,搜寻雪下的青草和其他小植物。

    长毛象最杰出的演化体现在鼻尖上,竟然演化出两个指头一样的触角,权作掘草的工具,这些变化足以帮助长毛象应付北方的寒冷气候。长毛牛、巨角鹿等都是进化成功的大型动物,但这些大自然造就的优势物种,在3万年前就已逐渐减少,在大约1万年前突然全部灭绝。长毛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环境突变,在几十年内,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冰河期很快结束,动植物无法迅速演化,不适而终。

    灵长类在恐龙时代就存在,当时为了生存,躲避哺乳动物是其生存的手段,它们是夜行动物,有点像现在的夜猴,在树上独居、跳跃、觅食,这是类人猿的始祖,数万年以后,他们的后代中的一支发展为现在人类的祖先。

    本書首发于看書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