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陈王西征

    第419章 陈王西征 (第3/3页)

,戎马一生,身体隐患颇多,经过乾德四年的苦战,是彻底垮了,如今在长安府中几乎守着药罐子度日。

    当然弃用这些功勋重将,也不排除刘渊心里的对功臣的忌惮。尤其是须卜赤弇,自刘渊崛起于美稷至今,南征北战,以其军功最高,在军中威望最高,年纪大了的刘渊,疑心很重。

    刘渊自我认为,将爵将们养在长安,也是为他们好。戎马倥偬,甚是辛苦,后半生能安度已经不差了。否则,刘渊怕自己也干出些“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来,即使距离天下平定还遥远得很。

    任用刘珩,虽然避免不了一些人的猜测,但以陈王为主将,仅针对平凉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当然,对派遣刘珩,刘渊也是有所保留的。刘珩曾上请将梁兴、杨秋这样的老部下调拨至西征军中,被刘渊拒绝。不仅如此,连与之关系亲近之将校,基本也未与之。

    对刘渊这种“防备”,暗地里,刘珩难得地哂笑应之。不多言,率着王双等亲军,走马上任,统军西向。

    在刘珩受任之时,刘渊还下了一诏,进行了一项调动。皇甫郴、皇甫郦两兄弟,被平调至并州,充任于镇东将军素利麾下。

    外人看不出什么,但知晓内情的人,都对此表示关注。尤其刘瑞,他心里明白,刘渊这是在警告他!

    ......

    蓝田大营的夏军,都是夏国精锐,是胡夏在关右除了长安驻军外最大的底气所在。

    刘珩统军,自长安出发,沿着渭水,走当年西进凉州之旧途进军。上下将校,意气风发,士气高昂,亟欲于平凉之战中建功立业。刘渊极重军功,在夏国,最快的上升途径,莫过于拔城斩将。

    但刘珩之进军,却是一点也不着急,行军甚是缓慢,每日行军不过五十里。排场亦摆得十足,时而升帐,煊赫他陈王的威风。兴致来了,还带人游猎一番。

    刘珩的表现,让随军诸将甚是不满,包括镇军将军段凌,陈王刘珩,似乎无心于战事。

    面对刘珩的迟滞进军,军中最着急,最耐不住性子的,要数马超了。自投夏之后,他就没有回过凉州,此次好不容易机会来了,他一心想要攻入金城、武威,斩下韩遂的头颅。

    “殿下!”刘珩又升帐了,马超起身便厉声质问道:“陛下付大军于你,是叫剿平韩遂,平定凉州。自长安出发至今,足有十日,却连陈仓都未过。如此下去,是否要耗费一月,方能兵临城下?”

    对马超这个出身刘珝门下的勇将,刘珩不怎么感冒,他是大军主帅,竟敢当着诸将的面如此无礼。

    “马将军,这是在质疑孤吗?”刘珩冷冷道:“孤乃大军统帅,如何进军,如何行事,孤自有考量。将军如此心切,只怕私心不小吧!既在孤之帐下,却公然咆哮于中军,该当何罪?”

    被刘珩呵斥,马超脸色一阵难看。

    “来人,将之拉出去,杖二十,以肃军威!”刘珩轻描淡写地吩咐道。

    刘珩也是征战多年的马上亲王,凭马超,还不足以与他扳手腕。最终也没能免得了皮肉之苦,二十军仗捱下来,可不轻松。

    威慑完帐下诸将,刘珩依旧我行我素,不急不缓地进军,从长安到凉冀县,不到七百里的距离,刘珩所率精兵强将硬是走了二十日。

    消息传至长安,上下多有非议刘珩者,尤其是一些太子阵营的言官,竟敢上表参劾刘珩,请求换帅。

    刘渊对此倒没有太大的反应,依旧下令王泽牵头,为征西大军调度粮草军械,征调民夫。凉州这些年,有所恢复,但仍旧不足以支持太大的战事,此次欲一举全控凉州,还需长安这边下力支援。

    至冀县,提前受长安皇帝诏令的凉州军政官员早准备好进军事宜,如今统帅总算领中军来了。

    镇守陇西的段煨,与汉阳的徐晃拜见,商议军情。然其至冀县的第一道军令,却以“行军辛苦”,下令将士卷甲入城,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