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往事 《我的老汉中情怀》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汉中往事 《我的老汉中情怀》 (第1/3页)

    说起汉中,那可是无人不晓!等等,别激动,我可是说,没有多少人知道。

    曾经有一位主考官,问一秀才:“你知道吗,汉水发源于何处?”

    结果让人捧腹,秀才脱口而对:“汗水发源于毛孔。”

    这一对话,可称之为答非所问。一则秀才误听问话!二则秀才并非是熟读历史地理之书生!此事只是轶闻,却被好事者流传了下来,这其中的问对的确让人尴尬!

    但要是提起汉族、汉人、汉字、汉的发祥地,只要是中国人,绝对可以异口同声的说:“我知道。”

    我生于此,对“汉”了解最深,有时候难免回忆起曾经的汉中旧貌。不过,这些都已经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了,我依稀也只留下一些残存记忆。

    先说说老城:四门四关、城墙、护城河、钟楼,一个都不少。老城完全可以比拟古都西安,那不是吹的,一点也不夸张。

    我就住在东大街歌舞剧团,剧团跨越三个街区,南临东大街,北依中学巷,东靠高家巷,西南角离古汉台只有几十米。剧团有着悠久的历史,是1949年从湖北郧阳城搬过来的,直至今天。剧团前身当时叫中共陕南区党委宣传工作队,为解放全陕南,随解放军到达汉中的。1964年,《红梅岭》晋京演出36天,非常成功,各界一致好评,那叫一个辉煌啊!歌剧团处于市中心,原来是道台府衙门,面积很大,环境优越。其中有两棵镇团桂树,每到阴历八月,满院飘香。等到桂花落满了小院,整个院内橙色一片,连泥土也是分外芳香的。

    古汉台离我如此之近,怎么能不去看看呢!然而,我并没有进去过。只到小学三年级,才有幸进去了一回。那可是学校集体参观古汉台,机会难得啊!再以后,上古汉台的机会越来越少,不是不想进去,而是心绪不佳。

    东关正街,这可是一条老街,比东大街更有记念意义。一条巷子老长老长的,除了正街,就数东关后街,巷子虽比不得正街,也是蛮有风格,明清格局的老房尚有许多。

    正街,清一色土墙房,门口是木板墙,花格窗,还有木楼阁。最令人称奇的是,每一条入户小道,都奇长无比。你随意走入一条小道,里面都住着好多人家,狭窄的小道,从正街一直通向远处的田野。无论你走哪一条小道,窄的一米不到,宽的顶多两三米,就这样的小道,你可以一直走到头,而没有死胡同。住户人家,往来相遇,竟然也能打开转身,似乎这样的小巷并不曾拥挤。

    我在六中上中学时,最喜欢做的是穿过每一条小巷。小巷子里有时还能见到四合院,青石板的廊檐,院子里长着麦冬,绕台一周,郁郁葱葱。

    西大街,简直不能称其为大街!顶多四米宽,两边全是民房,鳞次栉比的,这也能叫大街!

    原来的卫校,就在西大街,医院,永远是人满满的。西大街似乎也没什么值得回忆的,只一条狭窄的街道罢了!

    城市靠北边,有两个地方比较有名:陈家营,黄家塘。从东门桥到陈家营,再到黄家塘,只有一条不宽的土路,两边白杨树长的很茂盛,夏天正宜乘凉。这两个地方,以前大部分是农田,散落着农村住户。如今,农田全无,全部被纳入了城市之中。我外婆家就在黄家塘,铁路正从房后不远处穿行而过,火车站就在黄家塘。最不喜欢住在外婆家,晚上进站长鸣的火车,咔咔作响的铁轨,让人彻夜难眠!

    不喜欢住在外婆家,只是代表我受不了夜晚的火车骚扰之苦。但在天明之后,那可是我的一方乐园。早些年的黄家塘,并没有铁路涵洞,而是一段坡路,行人爬到坡上铁轨边,等待栅栏的升起。火车过去了,守护在铁轨边的工作人员,用力抬起了杆子,人群便呼啦啦从两边涌了过去。

    黄家塘,全部都是农村住户,房子紧密的互挨。从现在的天台路涵洞东边,有好多入口,这些入口蜿蜒相通,直达火车站。我会时不时的从这些入口钻进去,然后寻觅各个通道,不多时,我就对这一片了如指掌。

    穿过铁路,就是无尽田野,外婆家的农田就在那儿。插大秧的季节,我也会来帮帮忙。令人欣喜的是,小水渠里生机勃勃一派,鱼、虾、黄蟮、泥鳅、螺蛳、蚌壳……,太多了!水欢快的流淌着,青草在水流中拂动。我扔下了手里的农活,盯着小水沟里顺流而下的泥鳅,一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