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描写1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一百二十六章:描写1 (第1/3页)

    PS:小残:这是我看了之后对前一章节《残空》所做的描写,我就得挺有用的,也就贴给大家,如果有人不喜欢就不看,但是还是请你们继续关注《当掉了爱情:圣彼得我要杀了你!》,抱歉,每篇只限制10000字的极限,明天我就会发正文,实在是对不起,小残是住校生,让我偷一下懒啦~~~每天我晚上更文,成绩踏下好多!!!

    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是音乐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音乐学写作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并围绕音乐学写作讨论相关问题: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音乐学分析,临响叙辞并相关实践,作为意向存在的音响经验实事,音乐理解与立意,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写作训练,理解与阐释,作品修辞并及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感性声音结构与音乐感性经验描写,音乐学写作。

    2009.11.16下午,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于润洋《悲情肖邦》并肖邦相关问题专题研讨会[①],想到这样一个问题[②]:研究艺术问题尤其是美学问题,不就是要论证感性的确凿可靠和充分有效吗?至于是实证还是推论则可进一步讨论,问题是,现有的相关研究对此总是有意无意忽略回避,甚至缺乏基本的必要的自信,其结果,连之后的理性介入也难以彻底成全。

    2009.11.19下午,在研讨会最后一个单元由我主持的自由论坛上,姚亚平教授问我,一直看你在不断创意,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足以体现你诸多想法的针对并围绕音乐作品的写作。我当时只是简单说了一点有关作品修辞[③]和音乐学写作[④],没有做什么展开。过后思量,明显感到不满足,心想亚平学兄也不会就此满意。于是,晚上在会议寄宿的如家旅馆西便门店311房间,特就意义问题和音乐学写作问题做了一点归纳。

    这里,之所以以学术问题的方式在文始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了表明由此促进之外,还是想藉此清理一下与音乐学写作相关的一些情况,以便回答: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按照一般共识,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都是表达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由是,音乐学则就是通过非音乐的文字语言去描写与表述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但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应该说,这不仅是音乐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音乐学写作的根本问题。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讨论也可望为下一步的结构范式以及相应的个案写作做必要的准备。

    作者:韩锺恩

    一、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

    1986年,当时我还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本科,那年是四年级,6月各科考试,我的主科音乐美学写作,在征得主科指导老师叶纯之先生的同意之后,确定了一个与作品分析相关的选题:关于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选择一个我一直喜欢又适时有点费解的作品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作为我的研究个案,成文之后命题为:《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以“[BrahmsSymphonyNo.1]何以给人美的感受、理解与判断”为个案》[⑤]。

    该文涉及分析、现象、人本、判断四个问题,重点主要在涉及音乐审美问题的人本以及判断,然而,通过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个案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尤其第二部分关于现象的问题,给出的三个结论分别归案于不同论域,汲取不同资源,第一部分是传统的结构分析,分析结果,当时曾经得到作品分析任课教师钱亦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应该说,结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引述西方音乐史提供的材料,基本论断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惟有第二部分所谓的图表及数据定量分析,纯粹由我自己设想与设计并具体操作,其结果,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但和我预想的充分有效性,显然有较大距离,我记得在论文汇报过程中,我就公开作了否定性评价。今天看来,这次带有实验性的举动还是有其潜在效应的,至少在方法上,它在传统的结构分析和音乐史材料举证之后,同样给出了一种音乐的音响存在样式,尤其是结语所言不乏前瞻性意义:只有直接的音响才是最可靠的,这并非仅仅启用了人的感官,更主要是它在时间中实现了自己,从而显示出音乐的本质力量[⑥]。这个话当时就这样写下来了,今天再读,又品出了新的意味:音乐通过人实现了自己,音乐的本质力量并非像原先以为的那样仅仅由人给予,应该说,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先在的。

    二、音乐学分析

    1993年,于润洋先生发表长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⑦],针对并围绕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

    该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对一部作品由局部到整体的独特分析给出一个具创意性质的概念:音乐学分析[⑧],文章发表之后,仅书面文本并直接针对围绕该文或者间接针对围绕音乐学分析,先后有以下比较集中的反响:宋瑾:《历史与逻辑融合的研究成果——重读于润洋著〈音乐史论问题研究〉》[⑨],陈鸿铎:《从“音乐分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