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S
左宗棠S (第2/3页)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衔候补,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建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被封为一等恪靖伯。
随即,左宗棠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将二人歼灭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1867年,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围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
陕甘任间,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即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即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结交胡雪岩
胡雪岩胡雪岩购丝的钱有三分之二取自钱庄储户的存款,自己的储户大都是衙门中的官吏,大到浙江抚台,小到县衙门的师爷,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旦被他们知道事情真相,自己怕是连个全尸也收不成呀。
怎么办?这六千万两可不是小数目,一时上那去搞呀。胡雪岩绞尽脑汁,猛地给他想起一个人来。谁?当朝大臣左宗棠!
胡雪岩胸有成竹地说:“我想开一爿药材店,人家有个头痛脑热都要来寻我。店名我也取好了,就叫‘胡庆余堂’。一来,庆祝这次大难不死,赖账有余,二来,也使我今后永远记住这次的教训。”“好!好!”左宗棠听后赞不绝口。
从此,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附近,新开设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随着胡雪岩的苦心经营,这“胡庆余堂”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中法战争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陆防海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两人意见就完全相反。
1884年6月,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军孤拔于8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
中法战争1885年正月,属于左宗棠的湘军系统的黑旗和恪靖定边军在“镇南关之战”中取得了陆地战场上的决定Xing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之后,李鸿章却罕见地在世界外交史上搞出一个特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最后签订了一个有利于法国的<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战局对中国不利时,法国和越南签订的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左宗棠对李鸿章这种在1885年战局大逆转的情况下,却要去签一个对1884年才成立的条约的自伤行为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
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但因为一个月后就于7月27日(阳历9月5日)在福州病故,从此,左宗棠系的湘军人马不振,以至于李鸿章的淮军自此在清廷的派系斗争中压倒湘军,控制了军事大权,一直到北洋军,都是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入关移营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征服陕甘后,凯旋入关。当天晚上,驻军于某处,刚刚扎营完毕,左宗棠忽然传下将令:立即拔营,继续前进!当时全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正想好好地休息一番,因此谁也不愿再动弹了。
那些将领们则相约着来到统帅的大营,请求左宗棠收回成命。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这就上马出发,敢违命落后者,军法从事!”
左宗棠军令极严,将士们虽然怨气冲天,却也不得不装束停当,整队紧随其后,于黑夜中迤逦而行。过了两个时辰,左宗棠扭头问身边的偏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答道:“距离先前宿营之处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点点头,道:“那好,就在这儿扎营吧。”
将士们重新安歇不久,忽然听到身后隐隐传来阵阵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巡逻兵来到帅营禀报说:“先前宿营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经陷成一个个巨坑。”于是全军将士无不惊骇万分,都为躲过这一劫难而庆幸不已,对统帅左宗棠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众将领进帐询问左宗棠是如何预测到这场灾难的,左宗棠答道:“当时刚刚驻军,我忽然想起:那些头领们虽然投降了,却是迫于我们的军威,并非个个都诚心诚意地归顺,肯定有人会挟恨报复,而我们第一晚的驻军之处也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后来,军中击打更鼓时我又凝神一听,地下似乎有回应之声,像是有地洞,于是我立即传令速速避开。现在已经可以证实,那儿不但有地洞,而且洞中藏着不少硫磺火药。可是当时由于拿不准,又怕引起慌乱,才没有明说啊。”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平定回乱
同治元年(1862)的陕西,一些回民首领发动了"传帖杀人",然后想要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
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杀掉铁匠以防泄秘,然后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惊奇的官府称为"买竹"事件。
临潼县的一个回民教师接到杀人传帖后的第二天,紧急报告县长。然后回家,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后人为之立祠]。临潼知县通报情况后,紧急关城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全县村庄,30万汉人全被杀光。
同治陕甘回变是清代同治年间从1862年至1873年在中国陕西、甘肃爆发的一次回族和汉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
1862年,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
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民变,其主要领导人有马兆元和马化龙。在陕西的回军一开始可以趁清军忙以对付太平天国的机会在陕西中部立足,但是从1864年开始就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
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
1869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父子投降后被杀。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当地回军领袖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1872年以白彦虎为首的回军被迫退出青海。1873年退到新疆,最后逃往俄罗斯得脱。陕甘回变由此告终。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
在战争中,回民对陕西、甘肃两省的汉人进行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西北回民对汉人的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
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 ……,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回民屠城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
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 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 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 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
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 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 实为天下所无”。
西北回民在民变中对汉人的大规模屠杀,是左宗棠及其湘军在平定回变后对西北回族展开报复Xing屠杀的重要原因。战前陕西省有回民180万人,在该省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关中地区。战后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反清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其余回民一部 分逃亡,其余人均已死亡。
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相当高,但仍在该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为逃避报复,随白彦虎逃至俄国,成为的东干族。
大事年表
左宗棠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成为举人。
后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并与陶结为亲家。
骆秉章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为平定太平军筹划。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升任兵部郎中。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并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克金华、绍兴等地,升任闽浙总督。
1864年克杭州,并受封一等恪靖伯。之后致力于剿灭东南太平军残部。
1866年在福州马尾办船厂,也就是后来的福建船政局,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海军人才。同年,改任陕甘总督,其间创办兰州制造局。后创办甘肃织呢总局。此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然而该厂从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