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银两窘迫
第一百零八章 银两窘迫 (第3/3页)
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哪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
事实上,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会知道,银两有多么的值钱,对此,萧逸可是深有感触。
自己当初被钦命为前线接舰总指挥,朝廷下发的奖励也就只有区区一百两而已……
“唉!”萧逸的视线似穿越千年,沧海桑田一瞬间,千载文明史一闪而过,化为过眼云烟。
退出思绪之后,萧逸又来到了北洋海军“超勇”舰的前甲板上,感受着和煦的微风,抬起头、眯着眼睛,从眉毛的夹缝之中偷窥着刺眼的阳光,倍感温暖和愉悦,心情也顿时轻松了不少。
放眼望去,整个码头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其间最为突出的,便是一袭军装、前前后后忙碌的北洋海军官兵;在北洋海军“超勇”和“扬威”二舰的高级军官的指挥、以及英国海军官兵的协调和帮助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补给的事宜。
而其余的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这些人,亦是十分忙碌。
他们有些挂在舷侧,小心翼翼的为军舰喷漆,清理挂在舷侧的异物;有的则一桶一桶的提着水,拧干抹布,一遍又一遍细心地擦洗着甲板、火炮炮膛以及舷侧桅杆;还有的跳上舰桥,降下军旗,准备进行修补以及清洗。
更有甚者,甚至将自己的心腹爱枪都拆了开来,一遍又一遍的认真擦洗、换膛线、上油,生怕错过一丁点细节……
关于补给,一切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进行着。
本文来自看書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