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消极避战?

    第一百二十二章 消极避战? (第2/3页)

把手”主官,守土有责,但战争尤其是国际战争从来不是仅由一支军队的个别将领所主导的,指挥官更多地只是战略或政略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

    因此,只有真正弄清指挥官的实际表现与其心理活动之间的具体关联,才能更完整地判断其言行举动。丁汝昌在战前曾给人写过一封书信提及:

    “师船计陆兵大队开动,有明战之命即选锐向机,或占据,或雕剿,必协力为助。就目前两势相衡,我不过船炮力数较单少耳。

    若以人力相衡,水军以一抵三,陆军则力复有溢,是素所深察确凿不移之势。纵彼器精利,我但于冲锋时运以巧计,断以果力,过此则不难所向披靡,并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

    从中,人们确实可以认为丁汝昌在甲午战前确在整军备战,但遗憾的是丁汝昌的真实心态远非如此。

    1893年底,朝鲜半岛局势急剧恶化,中日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但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在离丰岛海战不足一个月的6月28日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却给书法家鲁芝友写了这么一封信:

    “威海新建公所,四壁微有点缀,然绝少名贵伟丽之观,未足以资润色。若荷惠赐单款翰宝数幅,增绚花厅,益恋人流览矣”。

    战斗在即,作为北洋海军“一把手”的丁汝昌,他不仅没有指挥上下投入紧张的战备,反而在为一个“会所”的装修向友人索要字画。这委实令人匪夷所思

    当然,这只是清廷上下大小官吏骄奢淫逸的一个缩影,丁汝昌绝不是一个孤例。将帅有个人情趣爱好理论上与战局无关。

    但丁汝昌统帅北洋海军期间,又与李鸿章有着密切关系,他的一举一行都与其心态有着直接联系。

    根据孔祥吉的研究,“北洋上下弥漫着消极备战,积极求和的气氛”。

    丰岛海战爆发前几天,李鸿章曾电令丁汝昌带军出巡,同时强调要见机行事以保全坚船为妥。丁汝昌当然了解李鸿章的真实意图,便在回电中称:

    “惟船少力单,彼先开炮,必致吃亏,昌惟有相机而行。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牙山在汉江内口,无可游巡,大队到,彼倭必开仗,白天惟有力拼,倘夜间暗算,猝不及防,只听天意,希速训示”。

    李鸿章随即电令:“暂用不著汝大队去。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稍壮胆气。扬威可即调回”。

    显然,丁汝昌正是通过揣摩李鸿章的心理,成功得到了取消巡游的命令。其实,甲午战前丁汝昌的一些请战电报,实际上也是婉转表达退回威海卫以自固的深意。

    而此举致使北洋官兵在初战丰岛中不仅得不到援助,还损失了“广乙”、“操江”、“高升”等数艘战船和近千名陆军官兵。

    最高指挥官的心态尚且如此,还能指望北洋舰队在残酷的中日海战中能有多大作为

    无心恋战:海军将领群体战时的怯战心态

    著名甲午战争研究学者戚其章先生生前曾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赢,中国打败,绝非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

    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即制定了以夺取制海权为目标及海陆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对其获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反,中国海军却采取消极防御方针,自动把制海权让与敌人,以致在丰岛海战后错过了许多采取攻势的好机会;黄海海战后又慌乱无计,坐视日军从花园口登陆以陷旅顺;后来被迫采取以威海基地为依托的海口防御方针,但在陆上后路全无保障的情况下,也只能走向失败。”

    此乃不刊之论而北洋海军的消极行动正是与将领群体的怯战心态有着极大的关联。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护送军队赴朝的途中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双方在大东沟发生激战。

    数小时激战后,北洋舰队虽重创“松岛”、“西京丸”等日舰,但己方却损失了“超勇”、“扬威”、“致远”、“经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