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恶意抹黑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一百二十四章 恶意抹黑 (第1/3页)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风云阅读网.】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题记
第124章 恶意抹黑
通常,濒海国家的人民对于自身的海军,都是以历史愈悠久愈感骄傲,纵是自己的海军曾经遭遇过大的失败,也通常会从失败的黑暗中寻找、提炼可贵的光芒,抑或是歌颂悲壮的牺牲,以期永志不忘。
现代俄罗斯海军不忌讳日俄海战的惨败,恢复使用帝俄时代的海军旗;法国海军坦荡荡参加英国举行的纪念击败法国舰队的特拉法加海战阅舰式,都是颇为典型的例子。
与这些现象相反的是中国人对待自己海军的态度。
曾经摘取过亚洲第一桂冠、在甲午海战中进行过浴血厮杀的北洋海军,很多时候却处于一种被习惯性地羞辱、鄙夷乃至无视的地位。
随着现代关于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史料辨析、事迹考证,已经日益证明北洋海军的这种黑暗化形象,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可靠史实的依据支撑,只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所致。
追溯起来,北洋海军被黑暗化的源头要一直寻到这支军队的诞生。
现代意义的海军产生于欧洲,中国萌动建设这种西式海军的由头,是因为19世纪中遇到的欧洲列强从海上联樯而来轰开中国国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兴起购轮船和设厂造船小心翼翼地摸索。
而近代中国真正向外迈出建设海军的步伐,则是因为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侵入台湾的事件,痛感“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为切实修补海防.
于是从1875年起分派南北洋大臣负责筹建南北洋海军,历经十余年努力,最终在1888年首先建设成了实力一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
从建设、发展海军的目的来看,近代中国的海军可以说是被外敌打出来的,是被动的避害反应的产物。
最初为了解决海防问题,再具体化到为了防范“肘腋之患”的日本,给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受到外力压迫时不得不为之的被动感。
海军是西方大工业背景下彻头彻尾的洋事务,也由此,因为感受到海防的压力要建海军,便成为了在当时封闭的中国社会中,难得的一个进行近代化建设的突破口。
一切都需要学习西方的海军,开始撬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因为海防和海军的需要,清政府在1866年批准设立福建船政尝试自造轮船的同时,破天荒地批准了开办近代化的海军学校,成为大规模洋式教育光明正大进入中国的起始。
因为海防和海军的需要,1877年机械开采的开平煤矿开始兴办。
因为海防和海军的需要,原本被守旧社会扼杀夭折的铁路事业,在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线上死而复生。
还是因为海防和海军的需要,1880年中国电报总局成立,力排社会浮议,一根根电报线杆连通南北洋,进而编织成了勾连全国的电报网络。
这一桩桩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零的突破,现代中国人感受到的往往是豪迈之情。
但在当时的中国,每多一个这样的第一,其实意味着海军在传统社会眼中的恶感会加强一分。
日本为了变为一个近代化国家、融入世界,从上至下推动全社会的近代化改革。和日本不同,在当时保守的中国社会,看似也有洋务事业建设的踪迹,但却是在过往外敌入侵的巨大阴影下被迫为之的不得已之举,并没有全社会的认知和支持为基础。
因而同是近代化,日本是举国近代化,而清王朝实际只是一场海军近代化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北洋海军便是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一群人。
除了个别老将外,所有军官几乎都经历过西式学堂的教育,甚至还有直接留学过欧西的,他们说英语、生活做派西。化、和西方人交往密切、没有经历科举,却凭着西学得到了官职和厚禄。
在占主流的中国知识阶层看来,这些人简直连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国学功底都尚不具备,却获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读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
不仅军官如此,北洋海军中甚至于连水兵在日常训练中都以英语为口语,用餐的食谱也都西化,薪粮也远远超过他们的陆军同行
虽然北洋海军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