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反清复明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反清复明 (第2/3页)
湾依儒学而建构儒家文教形式的空间,是陈永华始创的。
明永历十五年1661,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
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
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
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
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延平王父子和陈永华在台湾振兴的儒学,属于浙东学派,其时甚短。
台湾入清版图之后,台湾儒学以及因之而推展的儒教,基本精神和格局,变成闽学或朱子儒学
朝鲜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早年跟他哥哥朝鲜昭显世子一起,曾经被入侵朝鲜的皇太极掳到盛京当了很久的人质。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定鼎中原。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李澄李淏的哥哥,当时的朝鲜王储和凤林大君李淏,说:
“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
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天使”到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
5月21日,昭显世子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暴毙于昌德宫中。李倧虽心知肚明,但是讳言此事,怕多尔衮深究,向清朝上报“世子病亡”。
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
昭显世子在清廷为质近十年,历尽艰险,目睹了满清入关这段历史,成为了满清的傀儡,因此多尔衮对其逝世“深为惊悼”。
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殪”的说辞下,也不得不接受事实。1645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淏为朝鲜世子。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
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
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仍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
由此可见,朝鲜对于大明的忠心,对于满清狄夷的蔑视。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
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