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骥伏枥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骥伏枥 (第2/3页)

,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

    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

    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

    由于冯子材真心替清廷卖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清军悍将张国梁曾抚其背,称赞说:“子勇,余愧弗如。”

    同年九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乌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

    和春派冯子材领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战,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

    冯子材随江南大营次帅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聚残军,退往镇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军屡次攻打镇江,消灭了冯部的一些军队,但都没有产生很大威胁。

    二月,负责扬州军务的江宁将军都兴阿与冯子材不和,请求将他外调。

    后未果,仍留镇江归曾国藩辖制。

    以后,冯子材以孤军3000人守御镇江,不时与太平军小部队接仗,但由于太平军没有在镇江一带投入多少兵力,曾国藩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冯子材实际上主要处于观战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出关靖边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

    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同治四年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

    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

    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

    同治八年1869年,冯子材首次赴越,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

    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

    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

    光绪四年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

    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弹劾过贪官污吏,伸张过正义。

    但官场风云险恶,当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时,他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提督生涯。

    镇南大捷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初始,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军乘胜北上,叩我边关,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东南沿海。

    国难当头,清朝上下着急,地处抗法前沿阵地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本来,冯子材是因为官场而称病告退的,见有立功报国的机会,他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于是,他把团练总部设在自己家中,并将招募到的兵员改编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