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骥伏枥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骥伏枥 (第3/3页)

萃军”,取其大号“萃亭”之义。

    随着边关频频告警,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

    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冯子材行抵国门镇南关前,与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潘鼎新会面,共商抗法计策。

    这时,法军正乘余威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镇南关在冯子材抵达后第9天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

    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

    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

    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

    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

    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

    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扶病远征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防务,重点对付法国对西南边疆的侵略。

    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旋获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之后,冯子材奉命到海南岛镇压黎民起事,同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开发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被补授云南提督,旋赏兵部尚书衔,继续留办粤防。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率军赴海南岛,镇压黎族人民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瞩目。

    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

    途中闻马关条约签署,中国赔款失地,悲愤中电请北上决战,未果。

    1901年,冯子材遭人暗算,被调离云南,改任贵州提督,他愤而告假,随之开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奉命赴云南提督任,争回片马,稳定了云南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

    次年,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统领全省防营。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一度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

    但当时中国政治变化迅速,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没有借用上这支力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想到了冯子材。

    年已86岁的冯子材又起身田间,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

    故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64350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8

    墓址

    冯子材之墓,位于钦州市钦南区往合浦旧公路13公里沙埠镇泥桥村东北100米的小山丘上。叙冯子材片平及南关大捷事,今无存。

    看书王首发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