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烈士暮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 烈士暮年 (第3/3页)

下正进攻沪尾。

    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

    为保台北,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

    法军占领基隆后,于8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

    法军不惯于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

    这时,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

    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

    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

    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

    “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

    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

    “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

    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

    法国新的和议条件,其中一条是法国占领基隆、淡水作为可以接受第三者调停的先决条件。

    由于淡水大捷,清政府断然拒绝这样的条件。

    为了挽救进攻受挫、和谈停顿的困境,法国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锁台湾。

    法军的封锁使台湾对外贸易交通中断,生产停滞,粮饷支绌。但在这种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许多大陆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采取夜航、偷渡或在东南部海岸登陆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把3000名淮军、60门钢炮、9000支步枪、200万发弹药、40只鱼雷和10万两饷银安全运到台湾。

    沿海地方当局也纷纷“协饷馈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

    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相机向安南边境的法军阵地进攻,以为牵制。

    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

    从11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

    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

    3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日法军派出精锐1300余名猛扑月眉山,5日又出动2000名直攻戏台山。

    守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

    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法军多次进攻,用了不少气力,而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

    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

    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

    在中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督办台湾

    公元1885 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

    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

    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

    公元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

    次年清廷准其辞职。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 年之久的宝岛。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看書網首发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