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盈缩之期
第一百七十六章 盈缩之期 (第2/2页)
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程学启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
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
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
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
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
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
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
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淮军虽拥有现代化的战备,但仍因袭湘军旧制,体制存在不少矛盾与弊端。遇有征伐,军队临时成军,号令不一,只能各自为战。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广招淮军旧将,成为清末的主力,即是民初北洋军阀的雏形。
本部来自看書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