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沈公千古(一)
第一百七十九章 沈公千古(一) (第3/3页)
项改革建议,就是请“仿江苏巡抚分驻苏驻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
他说:“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渐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而山前山后,其当变革者,其当创建者,非十数年不能成功;而化番为民,尤非渐渍优柔不能浑然无间。与其苟且仓皇,徒滋流弊,不如先得一主持大局者,事事得以纲举目张,为我国家亿万年之计。况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欲固地险,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营政;而整顿吏治营政之权操于督抚,闽浙总督兼辖浙江,移驻不如福建巡抚之便。为台民计,为闽省计,为沿海等防计,有不得不出于此者。”
清政府采纳了沈葆桢的建议,从1875年11月起定为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福州,以为兼顾之计,这一制度的设立对台湾有极重要的意义。
1875年1月,沈葆桢上奏折又提出三项改革:
第一,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的旧例;第二,废除严禁台民私入“番界”的旧例;第三,废除严格限制“铸户”、严禁私开私贩铁斤及严禁竹竿出口的旧例。
这些改革的实质含义是:
使大陆人民得以向台岛自由迁徙;打破台岛西部滨海平原所谓“山前”与东部“山后”间的人为壁垒,使汉族居民与土着居民间得到往来交流的自由;打破台岛内经济生活中的若干桎梏,使人民的物质生产与物资流通得到自由,变防民为便民。
沈葆桢提出的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推动台湾土地的开发、特别是后山的耕垦。
而鼓励后山的垦殖,又与所谓“抚番”即加强对原住民的治理密切相关。“抚番”与所谓“开山”、“开路相辅而行,这也是着眼于安抚内部,加强海防,因而决非权宜之计,而是治台的经久之谋。
自1875年开始,这项工作即大规模开展,调兵十九营分三路开山。
南路:一由凤山的赤山越山至卑南台东,一由社寮循海岸东行到卑南;中路:由彰化的林圯埔越山至璞石阁玉里;北路:自苏澳沿海岸至奇菜花莲,均于一年内完成。
“开山抚番”使东西海岸联成一片,有利于巩固海防,同时对促进东部的开发和汉族与原住民的交往都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沈葆桢对台湾行政体制也提出并实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有:
在艋舟甲创建台北府;增设恒春、淡水两县;改原淡水厅为新竹县,原噶玛兰厅为宜兰县。
至于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如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购买铁甲舰,练水雷军等等,在沈葆桢的主持下,都在一一加紧进行。
上述改革措施的实行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允准,因而加强和改进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促进了台湾的进一步开发。
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
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建军装局、火药局;调闽厂现造扬武、飞云等一批兵轮供台防之用,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1875年,沈葆桢被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
同时,实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
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
本书源自看书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