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沈公千古(二)

    第一百八十章 沈公千古(二) (第2/3页)



    赫德并不死心,又进行一系列的造谣破坏活动,但操纵、控制中国造船业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对船政事业,沈葆桢坚持“主权在我”的原则。

    认为“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

    为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船政局聘用了不少洋员、洋匠及教师。

    对待这些洋人,在经济上船政局给其优厚待遇,在政治上却是寸权不让,坚决奉行“权自我操”的政策。

    沈葆桢对洋人赏罚分明,不仅论功行赏,也量过行罚。

    对不服从领导者予以开除,令其回国。

    总之,沈葆桢在船政创办之初,面对新兴的事业,面对西方列强与顽固守旧派种种干扰,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排除一个又一个障碍,在坎坷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上前进。

    同治八年1869年6月10日,在沈葆桢的苦心经营下,在全体船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马尾船政局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完工下水。

    该船系木壳蒸气轮船,船身长238尺,宽27.8尺,吃水14.2尺,排水量1370吨,载重450吨,螺旋浆推进,备有风帆助力,航速10节。

    9月25日,沈葆桢登船试航试炮成功,标志着历经艰辛的中国近代海防工业,开始起步。

    在一年半内,“湄云”号、“福星”号、“伏波”号轮船相继完工下水。

    沈葆桢并不满足,认为蒸汽机是全船的关键机器,前几艘轮船蒸汽机都是进口的,容易受制于人。

    只有仿制蒸气机,中国造船事业才有前途。

    同治八年1869年底起,马尾船政局开始制造150匹马力轮机。

    技术人员与工人克服重重技术难关,终于试制成功,安装于第五号轮船“安澜”号,排水量为1258吨,航速10节。

    同治十年1871年6月,“安澜”号完工下水。

    当时一位英官参观马尾船政局后感触地说,其产品无论技艺还是细工都可与英国的产品相媲美。

    我国第一台仿制蒸汽机建造成功,是近代海防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造船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考虑自制轮船具有蒸汽机功率偏小、炮位少的弱点,马尾船政局向国外订购了250匹马力的蒸汽机,用于建造大轮船“扬武”号。

    这是沈葆桢主持船政事务建造的最大一艘兵轮。

    “扬武”号排水量1400吨,设三桅,航速可达12节。船上安装10尊惠特沃思前膛炮,这些火炮从口径和数量上均超越以前所造。

    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止,共有大小10艘轮船完工下水。

    由于船政经费已颇吃紧,顽固派大臣又不断弹劾,沈葆桢为了摆脱困境,上奏“若虑兵船过多,费无从出,则间造成商船未尝不可,亦不患领者之无人。但兵船御侮之资,不可因惜费而过少耳。”

    朝廷批准暂造4艘商轮,以后再造兵轮。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止,沈葆桢全部完成了左宗棠原定第一期造船计划。

    这些兵轮除福建自用外,其余拨给沿海各省,维持近海治安。

    当时中国近海一带商船增多,海盗活动十分猖獗,危及海上贸易。

    清水师旧式兵船围剿,海盗逃之夭夭,赶之不及。

    待清水师装备了新式兵轮以后,海防形势为之改观,兵轮速变快、洋炮威力大,打得海盗船破人亡。

    为患数十载的海盗终于戡平。

    沈葆桢对海防建设有两大贡献:

    一是建造兵轮,二是培养海防人才。

    马尾船政局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马尾前、后学堂。

    左宗棠、沈葆桢把培育海军人才作为“师夷”之根本,其宗旨是为近代海军输送具有专门知识的各类人才。

    因此,马尾前、后学堂招收资性聪颖、粗通文义的子弟入学。

    马尾船政局建设工程破土之日,也是学校新生入学之时。

    船政学堂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培养出许多近代工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向中国近代海军输送为数众多的将才。

    这些人才大都是栋梁之材,成为海防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荣膺振兴中华的重任。

    除自身培养外,沈葆桢还上奏朝廷,建议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深造。

    虽建议未得朝廷同意,沈葆桢还是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令日意格在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挑选几个随其出国参观学习,以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强化“洋技”。

    沈葆桢离任后,马尾船政局后继者根据他原来的设想,从187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