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沈公千古(二)

    第一百八十章 沈公千古(二) (第3/3页)

年至1897年,20年间共派出4批官费留学生。

    应该说,这是培养海防建设人才的远见卓识,故中国海军军官中闽籍居多。

    李鸿章后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其总教习严复,就是马尾船政后学堂第一届毕业生。

    除注重培养海军学生外,沈葆桢也注意到自己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造船业务,以便更好地管理近代大工厂。

    他经常不耻下问,向技术人员请教,学习看图纸,充实海防知识,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海防专家。

    三

    同治十年1871年12月,中国藩属琉球派人前往广东中山府纳贡,使者携带回赠的礼品返国途中,遭风暴船漂流到台湾。

    岛上处于原始状态下的牡丹社人劫杀了使者。

    这是中国与琉球双方之间的问题,日本政府却借此“琉球事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宣布琉球为其藩属。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廷大为震惊。

    清政府即命沈葆桢“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察看,不动声色,相机等办”。

    当消息证实后,清政府深感事态严重。

    同治帝遂正式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东渡台湾,处置日本侵台事件。

    同时命令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归沈葆桢节制。

    江苏、广东沿海轮船,归沈葆桢调用。台湾筹防所需款项由福建供给。

    沈葆桢接旨后,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保卫台湾、维护领土主权的历史使命。

    沈葆桢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认为日军有可能扩大侵略范围,高山族山胞是敌不过手持洋枪洋炮,训练有素的日军。

    而台湾首要任务是加紧军事部署。他既反对“一味畏葸,只图置身事外,不恤贻患将来,”也反对“一味高谈,昭义愤快心,不妨孤注一掷,于国家深远计均无当焉。”

    经过深思熟虑,他向朝廷提出纵横外交和实力备战相结合的对日方针:

    一是把历年来洋船漂台事件及日本入侵台湾前后经过,分别摘要照会各国公使,戳穿日本谎言,最大限度地在国际上孤立日本。利用国际舆论逼迫日本退兵;二是加强海防力量,日寇利欲熏心,未必因理屈而退兵。

    日本之所以如此气焰嚣张,是因为中国器械未精,兼恃美国暗中资助。

    因此必须速购铁甲船、水雷、洋枪、洋炮、火药、子弹等物,改善军队装备;三是抽调得力人才,协助筹办台湾海防。福建兵力不足,请外省增援。

    水师轮船不够,请将沿海各省的兵轮调到福建沿海;四是台湾海峡之险,甲诸海疆。

    如遇飓风,难通消息,请架设台南至厦门的跨海电线及厦门至福州的陆路电线,使消息尽快畅通,不至贻误战机。

    对日四大方针反映了沈葆桢宏才卓识,对敌我态势分析透彻。

    并且力主备战,以实力威慑日本不敢轻举妄动。清政府对沈葆桢建议赞赏有加。

    6月14日,沈葆桢赴台湾之前,做好部署福建沿海防御工作:

    “福星”号泊台湾;“长胜”、“海东云”号往来于闽台;“扬武”号巡弋澎湖;“靖远”号往返于福、厦;“振威”号穿梭于马尾、上海。

    16日,沈葆桢视察澎湖炮台及设防,痛感驻守班兵太弱,简直不堪一击,遂萌发整顿守军的想法。

    17日,沈葆桢抵台湾安平,接见当地官员,进一步了解台湾局势。

    他见台湾班兵太少,就从大陆抽调当时最精锐的洋枪队,即唐定奎率领武毅铭字军十三营,到台湾布防。

    8月23日,第一批武毅军2000人到台,驻防凤山今高雄。

    10月下旬,第二批增援2500人到达。

    沈葆桢见台湾北部后山防御力量单薄,且有日人觊觎,遂派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率部东渡,驻防苏澳。在台期间,沈葆桢制定了“驱倭抚番”方针,依靠人民加强地方的防卫力量。

    他派熟悉民情的官员到各地发动群众,组织民勇,成立乡团,发给武器。

    深入高山族社,发动山胞抗倭。日军入侵后,高山族同胞遭受蹂躏,因此一呼百应。

    “抚番”成功,为收复失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加强台湾防御力量,沈葆桢招募广东兵勇二千多人,从天津调运新式洋炮,从福建调拨数万磅火药,在安平、旗后、澎湖等重要海口修筑炮台。

    经过精密部署,台湾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敌我双方实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部来自看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