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沈公千古(三)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一百八十一章 沈公千古(三) (第1/3页)

    入侵台湾的日军,陷于台湾人民激烈抵抗的泥淖之中。【无弹窗.】

    沈葆桢从大陆调来的精锐部队又将他们团团包围。

    日军不适应台湾南部盛行的疫气,“死者日四、五,病者不计其数”。

    日本侵略者见沈葆桢布防周密,在军事上难以取胜,且军心波动,不得不与清政府谈判。

    无能的清政府,对闽台海防缺乏信心,深恐局势发展,会把战火引向大陆各地,谈判中步步退让。

    在英国调停之下,以中方赔银五十万两,日本撤军为条件,结束了战争。

    日本人在台湾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易得到了。

    日本侵台事件引发了朝野筹办海防的浪潮。

    沈葆桢认为要在台湾搞海防建设,首先应该建设台湾。

    长期以来,清政府奉行“为防台而治台”的政策,对开发孤悬海上的台湾有许多禁令,严禁大陆人民偷渡。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地少人多,漳、泉人民仍然偷渡入台。

    清政府禁令限制了中国人,却限制不了外国人。

    鸦片战争后,外商抵台低价收购蔗糖、茶叶、樟脑,输入鸦片等毒品榨取钱财。

    为了杜绝外国染指台湾,巩固台防,沈葆桢上疏要求开禁,允许大陆人民自由东渡台湾,进入“番界”,开垦土地。

    据文献记载,当时应招赴台者络绎不绝,仅光绪元年1875年,福建、汕头、厦门三处就有2000家,“乘禁弛而预备渡海,大批大陆人民来到台湾,对台湾的的开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是杜绝外患,巩固台湾海防的根本性措施。

    沈葆桢设防与开发两手一起抓。

    先是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6月,凿山修路,开发台湾东部。

    这是台湾开发史上的创举,工程十分艰巨。

    沈葆桢调兵开凿,沿途设立碉堡,派兵驻防。

    一年完工后,共耗银二十万两,死亡官兵达2000余人。

    沈葆桢开山修路,不忘抚番。制定了许多办法,有效管理少数民族。

    如政府提供费用,在高山族地区办义塾,高山族人从此由野蛮走向文明时代。

    此外,努力改善高山族人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居乐业。

    开发台湾,促进了汉族与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交往,并为筹办海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台湾是隶属福建省,属福建巡抚管辖。

    由于交通不便,台湾镇、道大权在握,与巡抚只有公文上的来往。

    沈葆桢痛感台湾吏治昏暗,认为要加强海防,整顿吏治是当务之急。

    “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欲固地险,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在修吏治、营政;整顿吏治、营政之权,操于督、抚”。

    因此,他建议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总揽台湾军、民两政,兼理学政。

    为了适应开发台湾的新形势,沈葆桢调整了台湾的行政区划,将台湾一府三县改为二府八县,有效控制台湾南北。

    清政府同意他的建议,令福建巡抚每年冬春二季驻台湾,统筹全台,筹办海防。

    远隔重洋、鞭长莫及的困境得到克服,台湾的管理得到加强。

    为了巩固台防,沈葆桢改革班兵营制,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加强海军及其装备,在澎湖训练水军,在台南选练洋枪队。

    聘请外国工程师在安平南面设计修筑“亿载金城炮台”,在屏东东港建造“东港炮台”,在高雄的鼓山和旗山建造“打狗炮台”。

    并把台南政府所在半月城,加以重修,使之坚固。

    还修建台北府城等处,加强台湾的防卫力量。

    这些防务设施,以安平炮台为最大,沈葆桢为其取名“亿载金城”,并书写镌刻在城门上。

    1895年中日战争时,这座规模宏大的炮台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它还傲然屹立在台湾西海岸上。

    筹办海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费,不论是购枪炮、舰船,还是修炮台、养兵军饷都离不开经费,没有经济作后盾,海防建设是一句空话。

    因此筹办海防,与兴利、求富是一致的,沈葆桢认为要加强台湾的海防力量,应从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入手。

    只有台湾经济繁荣、地利尽开、饷源充足,台湾的海防才能真正巩固。

    台湾煤源丰富,沈葆桢首创官营开采,开办基隆煤矿,既为福建船政解决用煤问题,也为台湾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进入上海、香港市场与洋货竞争。

    后基隆煤矿“每年出煤一百四五十万石,可得二十余万圆”。

    沈葆桢于光绪元年1875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