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沈公千古(三)

    第一百八十一章 沈公千古(三) (第3/3页)

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评价

    清史稿:

    沈葆桢清望冠时,力任艰钜,兵略、吏治并卓然。其手创船政,精果一时无耦。后来不能充拓,且听废弃,岂非因任事之难其人哉

    连雅堂: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祯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左宗棠:“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轶事典故

    一字诲人

    林则徐有一女,才貌双全,嫁给了当时颇有才气的沈葆桢。

    沈葆桢年轻气盛,到处夸口,目空一切。

    林则徐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想找个机会和沈葆桢谈谈。

    有一次,沈葆桢月夜饮酒,诗兴来了,就写了两句咏月的诗: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弯弯的一钩残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银盘一样的满月呢

    沈葆桢让林则徐看诗。

    林则徐看后,思考片刻,拿过笔随手把“何必”的“必”字改为“况”字,使诗句成了: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沈葆桢看后,十分羞愧,因为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由自满的口吻变成了壮志凌云的生动写照。

    从此以后,沈葆桢变得谦虚好学了。

    这个典故其实是林则徐教导沈葆桢如何对待明清两朝的态度。

    身份复杂

    沈葆桢的身份可以用三个兼任概括:

    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正是这三个身份,造就了沈葆桢的不凡人生。

    作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的家族和林家早有渊源,也导致了沈葆桢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的关系由此交织开来。

    福州城并不大,沈家在宫巷,林则徐母亲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则徐家先是在左司营,后迁居文藻山,离三坊七巷都不远,彼此其实算是邻居,可谓远亲不如近邻,走访起来相当方便。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偏矮,而且小时候还非常多病,“屡濒于危”。

    而林则徐能够将小女林普晴嫁给他,应该是早就看好沈葆桢的前程的。

    沈葆桢11岁那年,父亲沈廷枫好不容易中了举人,紧接着赴京应礼部试时,曾把沈葆桢带上,不是带到京城,而是带到南京,此时林则徐正在那里担任江宁布政使。

    沈廷枫把儿子留在南京,然后独自北上应试,未中,返家时又拐到林则徐那里将沈葆桢带回。

    就是这段时间,林则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桢,第二年即定下了亲上加亲的娃娃亲。

    沈葆桢多才好学,室名“夜识斋”,尤工于书法,笔意苍劲,法度谨严,间作山水。

    其诗词也经常得林则徐指点。

    最为有名的一次,是沈葆桢书咏月诗一首,请林公过目,其中两句曰“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沈葆桢与妻感情甚笃,从其贫穷之时夫妻相互扶持的家事中可以看出。

    两口曾相伴赴京赶考。

    后来,沈葆桢中进士,入翰林院,直至外放九江知府,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

    抵省城赴任时的沈葆桢,身无分文,向人“挪川费百金”,是借的盘缠。

    至省城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他为此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但接着他又借200两银子寄给妻子。在房价飞涨上天的今日,时人对此不知如何感想。

    沈葆桢安顿就绪,书写长信一封,其后附长诗一首,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诗中写道:

    “忽闻犬吠便心惊,望眼如穿万里程。一穗残灯人不寐,夜深独自听车声。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体谅十万金。身似鸳鸯分不得,寒宵况是病中荼。别来新梦太分明,说与君知君莫惊。君处春来又春去,人间天上几书生。”

    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沈葆桢,以事业的拼搏,回报生活。

    此后,沈葆桢因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获军功,而被曾国藩推荐,并于1862年擢升江西巡抚,操办军务。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廷赏授沈葆桢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和头品顶戴。

    经左宗棠推荐,1867年沈葆桢任船政大臣,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达到事业的顶峰。

    本書首发于看書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