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贻题谜误惹夫人怒
香贻题谜误惹夫人怒 (第2/3页)
说道:“女儿家不好好坐店,从哪儿学来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市井之上杂人相陈,你可要稳住脚跟,尤其是那些喝过点墨水的白面儒生,别看他们嘴里头唧唧歪歪,满口之乎者也,其实一肚子的花花肠子,你可千万别受了他们的蒙骗!”
香贻怒了努嘴说道:“娘亲,我们家开的可是茶庄,又不是卖文房的书香斋,哪里会来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再者说,称几两花茶也犯不着咬文嚼字的,若是遇上贫嘴的,我和晴儿自有办法对付。”
一旁的晴儿抢过话说道:“就是!我们花府的碧月香茶庄在淮阴县那可是鼎鼎大名,就连县太爷路过都要礼让三分,哪个地痞无赖敢在我们茶庄前放肆?”
晴儿说出话来连珠炮似的,没有丝毫的停顿,一对雪白的门牙在桃红的双唇间时隐时现,若不是柳眉杏眼之后的头顶上扎了两个羊角辫,谁肯相信这竟是花府之中的一个丫鬟?
花夫人用手指点着晴儿的额头说道:“看你尖牙利嘴这副神气劲,本夫人若不找个粗野点的汉子把你嫁了,看来是降服不住你!”
晴儿双手一合,连连作揖道:“夫人开恩!小奴方才一十五Chun,可不想这么早就成了人家的婆娘,夫人还是安心给我们小姐寻个主儿,这才是正道。”
香贻一听,马上在晴儿的胸前推了一把说道:“好你个死丫头,敢是吃了豹子胆!小姐我要嫁也得先问明白个姻由,可不能像你似的,看见骑白马的就都当做是王子。”
花夫人眉头一皱,将折扇往床上一扔起身说道:“本夫人没工夫听你们主仆二人在这里给我唱双簧,反正一切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分寸。昭文的婚事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以后就休要再提。”
花夫人说罢,迈步走了出去……
各位:这故事说到这,我老瞎子还要把话题从花府转到刘家。其实刘家的重头戏并不是昭文的婚事,而是在次子昭武身上。这里边的故事,还望大家坐稳,听我老瞎子慢慢道来。
要说起这昭文和丞相之女秋菊的婚事,那可真是办得又热闹又排场,不仅朝中的文武官员悉数到位,就连光武帝刘秀都亲颁了一道圣旨,封昭文之妻秋菊为一品红袍夫人,也就是说秋菊虽然没有官服,但可以穿红袍上殿。刘秀此举这也是开了女子上殿面圣的先河,不仅显示出了光武帝刘秀治国开明,为君仁圣,且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这也为后来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掌政,埋下了基石。
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年过去,堪堪又快要到了隔年一次的开科举官的日子,光武帝刘秀在殿上颁旨,招各地举子进京应试。这时候有云台二十八将联名上奏,认为光武帝只开科召选文官乃是有违文武兼治的宗旨,力谏光武帝增开武科,以示文武同荣,不偏不废,只有这样才能够尽显治国安邦之道。
要说这光武帝刘秀文武双兼,那得分是什么时候,打江山的时候,是以武为重;内忧外患之时,那是文武同治;可是一旦硝烟散尽,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就会重文轻武。他认为:战事是能免即免,能和就和。朝中的文武都知道光武帝刘秀喜欢诗,尤其是偏爱王昭君的诗,其实这里边还有个暗由:从前在汉元帝时期,由于自己的老祖宗派昭君出塞,与匈奴合亲,这才成就了大汉与匈奴的百年之好。光武帝刘秀很欣赏老祖宗的这种做法,称之为亲和之政,仅凭一个女子,就使得国无外患、朝野井和。所以刘秀喜欢王昭君的诗,也属于是爱屋及屋,而眼下最实际的,就是封昭文之妻秋菊为一品红袍夫人,此中具体地体现了刘秀对于女Xing的重视。
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秋菊是借了昭文的光,这话不假!可昭文又借了谁的光呢?大概是借了与光武帝刘秀同姓一个“刘”字的光吧!可其中也有人说是借了王昭君的光,因为昭文和昭君只差一个字,或许是光武帝刘秀爱屋及屋呢……
这话,我老瞎子可不敢妄下结论,还是回去点上灯研究研究再说吧!
这时候有人说话:八爷,你老瞎子还用得着点灯?
我说:怎么的?我瞎子点灯我乐意!反正不花你们家电钱。告诉你,我们家每一间屋子的墙上都有开关,我愿意开哪个就开哪个,不过——安没安灯泡——那就不好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