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仕途 刘重一骑独行
求仕途 刘重一骑独行 (第3/3页)
本店接到了官府的一封书信,命小的转交给刘大人。”
昭武接过书信道:“鄙人留居贵店,正是等候这封书信,如果店家别无它事,在下这里言谢了!”
店主应了一声出去,昭武打开书信一看,见上面的字数不多,整整齐齐地写了四句诗,诗云:
赴京之途路迢迢
闻信即去莫辞劳
伴得Chun风生意气
更将紫衣换新袍
昭武一看,已悟出其中寓意,便招呼家人收拾行囊准备返程。
长话短说。话说昭武回到家中,将在客栈所得书信交给香贻,香贻看了也是欣喜不已。夫妻二人马上张罗着给刘重准备行李包裹,打发他上路。
第二天一早,昭武从马棚牵出了赤汗火龙驹对刘重说道:“此乃世上稀有之宝马,可助你一路如腾云驭风,迅疾之极也!”
这时,香贻忙拦住说道:“重儿他是个文弱书生,又不会骑马,你教他乘此出行,我这做娘的反而放心不下。不如将咱家的毛驴给他做个脚力,反正时日尚早,只要能赶得上他进京应试便好。”
有人说了:常言说是“儿行千里母担忧。”香贻考虑到刘重的安危这也是在情在理,可总不如派个家人随身照顾,这岂不更令人放心?
其实这话,香贻和昭武昨晚也是争论了半宿。香贻的想法也是如此,可昭武终是不允,昭武认为:如今重儿他已年满十八岁,应该借此机会让这孩子出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如果是身边再安排个家人随行侍候,这就如同撑不开翅膀的雏鹰,反倒失去了意义。香贻执拗不过,于是这件事便勉强这样商定了下来。
单说刘重告别了父母亲,独自上路。他骑着毛驴,驴背上挎着一包一裹,包里包的是衣物和银两;裹里裹的主要是刘重平时喜欢读的书籍。
这是刘重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出门,又是远行千里,“初出茅庐”的他就犹如一只放飞的小鸟,真正领略到了天高地阔。
刘重一路上沿着大路晓行夜宿,不几日便过了长江,来到了中原。
刘重一进中原,便感觉到了中原与云南在季节上的差异。这里的Chun天更凸显出了一种盎然的生机,路边随处可见的是被绿草托举着的花蕾,那种含苞待放的姿态看了着实令人振奋和喜悦,就连一棵棵间或可及的杂树也都展着崭亮的新叶儿,沙沙地、随风舞动着……
刘重一路上不慌不忙,他沿途观峰望景,惬意之时,不禁心中暗道: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此言不虚也!
这一日,刘重刚刚离开客栈,正走在一条荒野间的黄土路上。远方,起伏的山梁遮去了地平线,近处的旷野中,满目乱石丛中隐约夹杂着一点点嫩嫩的的野草。刘重正有意无意地随处观望,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刘重抬头看了看天,见层层的乌云已将大半的天空占去。刘重心中暗想:趁着天气凉爽,自己正好多赶一程的路。
可事与愿违,没过多久,天上便开始噼噼啪啪地下起雨来,这雨下得挺急,而且是越下越大。刘重慌忙间看见不远处有一棵大树,便赶紧赶着毛驴来到了树下。
不一会,豆大的雨点又从树叶间滴落下来。刘重担心自己心爱的的书被雨水打湿,便从驴背上解下包裹,俯身抱在怀中。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这雨才渐渐停了下来。刘重牵着毛驴来到路边。他打开包皮,见所有的书都还干爽,他这才放下心来,又将包裹挂在驴背继续赶路。
一阵风吹过,刘重不禁打了个寒战,阳光直直地照在他的头上,此时已然是接近了正午时分。这时候的刘重虽然是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像是被火烤着的一般,可心里头却一阵紧似一阵的冷,而且嗓子干痒,口渴的厉害。
刘重用手拄在毛驴的颈背上撑着身子又向前走了一段路,只觉得两眼昏花,浑身无力。他抬头向四处观望了一下,见前方一块平整的耕地尽头有两间不大的茅屋,刘重心想:有屋必有人,我先去这户人家讨杯水再说。
刘重想到这,他催着毛驴沿着田埂奔茅屋走去。
刘重低头望着眼前这片刚刚翻过的黄土地,走着走着,他忽觉眼前一黑,顿时失去了知觉,从驴背上跌落了下来……
这正是:
独骑一行若伶仃
不意曝雨又临风
人言仕途多坎坷
谁料天时不相应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WWW.kan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