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有人要倒霉了

    第二百四十章 有人要倒霉了 (第2/3页)

,平均密度约10.5克/厘米x厘米x厘米,物质呈液态。

    过渡层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质处于由液态向固态过渡状态。内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x厘米x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铁、镍为主的重金属,所以又称铁镍核。

    从质量上看,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地核(core)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半径约有3470km,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约有4000~6000c。它可再分为内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传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

    从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来推测,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磁场的自激发电机理论,也需要一个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

    至于内核,则极有可能是固态铁。

    地核的总质量为1.88e21吨,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的16.2%。地核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火星还要大。

    由于地核处于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压力比地壳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

    在外地核部分,压力已达到136万个大气压,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万个大气压了。

    这样大的压力,人们在地球表面是很难想象的。科学家作过一次试验,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吨压力的情况下,最坚硬的金刚石会变得像黄油那样柔软。

    地核内部不仅压力大,而且温度也很高,估计可高达2000-5000c,物质的密度平均在10?6克/厘米x厘米x厘米之间。在这种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情况下,人们平常所说的“固态”或“液态”概念,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地核内的物质既具有钢铁那样的“钢性”,又具有像白蜡、沥青那样的“柔性”(可塑性)。这种物质不仅比钢铁还坚硬十几倍,而且还能慢慢变形而不会断裂。

    地核内部这些特殊情况,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很难模拟,所以人们对它了解得还很少。

    但有一点科学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内部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世界,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物质不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动,而且还有上下之间的对流运动,只不过这种对流的速度很小,每年仅移动1厘米左右。有的科学家还推测,地核内部的物质可能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发生有节奏的震动。

    主张地核是由密度9.0~11.5克/立方公分的物质在地核内部特殊高温与高压下所组成的。压力估计从液态地核最上部份的每平方公分1550吨到地心约3875吨。

    温度比较不确定,但从深矿坑得知温度会随深度而升高,而根据岩石的导热率,地质学家估计(相当粗略的)液态地核的温度约是摄氏5千度(木星的中心可能高达摄氏5万度)。

    还有一种说法的。

    矽酸盐地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