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馆听劝弃吴国
酒馆听劝弃吴国 (第2/3页)
要帮助我?”
冯同:“听口音,先生可是楚国人,不知尊姓大名?”
范蠡:“我确为楚国人范蠡。难道先生也是楚国人?”
冯同:“不瞒范先生,我本是楚国贵族,只因楚平王争位期间,我父亲牵扯到宫廷变乱,为避祸患,逃亡到吴国来了。家父临终嘱咐我不可再参与政事,因此便在吴国王城做些畜禽屠宰买卖,倒也自在,多年来在街面上颇有些人缘,适才那巡街的小官才能给些面子。”
范蠡:“多谢先生搭救”。
冯同:“何来搭救之说啊,先生又没有犯罪,只是避免先生节外生枝罢了。我注意先生已经多日,猜测先生到吴国来是有大事要做”
范蠡:“先生何出此言?”
冯同:“先生为卖卦之人,却言谈举止不俗。不去街头卖卦,却出入酒馆茶肆。不多饮酒,却偏落座于人多嘴杂之处,对朝野之事的言论颇为关注。适才先生佯醉,说唱之语貌似癫狂,实则颇有分寸,否则那巡尹也轻易饶不了你。由此推断,先生并非泛泛之辈。”
范蠡:“先生所言,令范蠡既惭愧又佩服。实不相瞒,我本楚国平民,虽生为微贱,却自认为有些见识,妄图谋取些功名。因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又听说吴国开门纳贤,所以前来一试,还望先生指教。”
冯同:“先生志存高远且胸怀韬略,令冯同佩服。只是不知先生欲谋取何位?若府衙的差官,军中的小吏,以先生的才貌,必然可以胜任,我也愿意尽力引荐。”
范蠡:“若如此,我范蠡不如在楚国耕田打猎,何苦要千里迢迢来到吴国。范蠡狂妄,让先生见笑了。”
冯同惊讶道:“如此说来,先生之志,在于吴国大夫之位?”
范蠡略带醉意:“若不能建功立业,大夫之位又能如何?为大夫者当立志于姜尚之业、管仲之治、百里奚之能。”
冯同大惊道:“先生莫不是真的喝醉了?”
范蠡:“难道先生以为我喝醉了吗?既然如此,就当我范蠡开个玩笑,还望先生不要见笑,哈哈哈!”
冯同沉吟道:“先生所言,冯同不敢见笑。只是……”
范蠡:“先生为何欲言又止?”
冯同:“先生乃高世之才,然而不见得能够施展于吴国”。
范蠡:“还请先生赐教”
冯同:“先生有所不知。吴王阖闾用楚国旧臣伍子胥之计谋取大位,如今雄视天下。伍子胥乃经天纬地、治国用兵之奇才,为报楚国杀父杀兄之大仇,忠心辅佐阖闾,固城郭、实仓廪、强兵甲,提出西破强楚、北抗齐晋、南灭越国之大略,并向吴王引荐了齐国军事奇才孙武。如今吴国国力强大,离不开伍子胥的谋略和辅佐,又有引荐太宰伯噽、大将军孙武之功,因而吴王阖闾对其言听计从,吴国上下没有人敢拂逆伍子胥的言辞。实不相瞒,先生若真有雄才大略,为吴国所用,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范例正色道:“先生之见,与我范蠡所见甚为相同!况且我本为楚人,何苦非要为楚国之敌吴国出力。以先生之见,我应投奔何处?”
冯同道:“先生心中早有打算,何必还要问我。南方越国,在国王允常治理之下,国力日升,几乎可以和吴国对抗了。听说越国招贤纳士不拘一格,先生何不去越国一试。若能为越国所用,先生可一展才华,况且越国乃我楚国之盟国,权当是先生为楚国效力了!”
范蠡起身作揖道:“先生坦诚相告,句句令范蠡受益匪浅,心中感动。同为楚人,当肝胆相照,若先生日后有用得着范蠡之处,我当万死不辞!”
冯同:“先生所言极是。同为楚人,且意气相投,彼此保重!”
又把盏畅饮,依依告别,范蠡返回客栈找文种去了。
这一日文种也没闲着,他通过多方辗转,找到了一位如今在吴国司空府任职的昔日楚国同僚,两人相谈甚欢,这位老熟人已经答应为他和范蠡引见伍子胥和楚国大王,文种心中甚为欣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