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快雪时晴、寒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快雪时晴、寒切 (第2/3页)

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百年之后儒家修士所书的特色。”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这些都只是书法上对于这幅字的考究,其实他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这幅字见证了我和张侯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亭主王羲之接下来的叙述中,原来当年在他和张侯还有张旭三人重建书院的过程中。三人各有分工,其中王羲之主要是主持外交工作。

    这幅字写之前,王羲之为了获得大成殿的支援,不远万里从自己的书院跑到了大成殿。

    当时的大成殿正为了一天数十家书院的支援请求而忙得焦头烂额,根本就没有精力抽出手来理会王羲之他们书院的求援。

    所以谈了一天跑回来的王羲之,心中对于大成殿这种爱理不理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当时已经成为好友的张侯特意放下手中的事,陪着王羲之聊了大半夜。

    后来王羲之第二天回想起这件事,看着窗外已经银装素裹的小山头,于是就写下了这篇《快雪时晴帖》。

    而王羲之手中的这柄飞剑的名字,自然就呼之而出了。

    “快雪时晴,这就是我手中的这柄飞剑的名字。”王羲之眼神中充满珍惜之意地看着长剑说道:“快雪时晴剑虽然在威力上甚至不如之前的那柄东床剑,但是它对于我和张侯二人的意义重大。在炼制过程中,我们两人没人都逼出了一滴心血投入了快雪时晴剑中。所以这柄法宝不但我一人可以使用,张侯拿到之后也可以使用。我们二人中间任意一人配带了这柄剑,对方就算是身在千里之外也可以知道他的方位。”

    “这真是一柄情义之剑。”赵阑看了看亭主王羲之手中的长剑,又看了看他背后的那件字,由衷地赞叹道:“亭主您和张先生两人真是情义比天高啊。”

    王羲之听了这话,反倒无厘头地说了一句,“可惜当年没能就出他,否则今日我们兄弟三人一起在这兰亭,那日子该得有多快活!”

    这个他应该指的是自己手中的这柄长钧剑的前任主人,和王羲之、张侯都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的张旭。

    赵阑还没有来得及细问他们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事,亭主王羲之就转过身,将手中的快雪时晴剑挂回了原位。

    这次亭主取下了那三柄剑中的最后一柄,不过这次,亭主倒没有再发出剑气让赵阑尝试了。

    因为他手中的这柄剑,竟然让经历了两三次生死的赵阑,都有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这是发自内心的寒冷,多感受这还未出鞘的剑意瞬,赵阑觉得自己就有种呼吸不顺、动作不畅的感觉。

    这是柄可怕的剑,赵阑第一眼对它就下了个严酷的定义。

    亭主缓缓地读着这幅字道:“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