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利强”组合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二百四十九章 “利强”组合 (第1/3页) 戴遇强来到舞台中央,向台下的观众鞠躬示意后,同样和乐队指挥、首席小提琴手握手示意。
徐缓的弦乐奏出了沉重的主题,如同缓缓的江水涌动。
《松花江上》(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gao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解放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gao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作曲家张寒晖写于1936年,著名的男高音抒情歌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身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打扮的戴遇强,用那如同述说般的歌声,诉说着那段苦难的岁
虽然在场的观众,大部分对美声唱法没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但这首老一些的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仍然唤起了人们的共鸣,不少带着孩子来的家长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戴遇强的演唱轻松写意中透着深情,脸上的表情像是在追忆那段岁月,目光中流露着深切的悲痛,投入的歌唱,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
我和祖海他们坐在为演员准备的休息室,听着舞台上戴遇强的演唱,都是一脸欣赏之色。我们都是专业学过美声的,对于这样的艺术类歌曲自然不乏鉴赏能力。戴遇强的演唱气息流畅而富于弹性,音色极富光泽,更难得的是他的演唱不仅仅限于面部的表情,肢体的语言也十分富有感染力。虽然每个歌唱演员演出时,都要配合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但大多数要么看上去很生硬,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