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什么是人脉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八百三十一章 什么是人脉 (第1/3页)

    有人说全世界的科研界都是门阀制,到底对不对,张凡也不知道,但张凡知道的是,如果能把硕士博士的考核弄成高考制,或许那些跳楼的年轻俊才们就会少了很多。

    比如霍欣雯的这个博士毕业答辩,要是她老师就是个普通的导师,能来参加答辩会的也估计是和她导师差不多一个级别的。

    因为答辩是邀请制,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核答辩结果并授予学位(基于答辩委员会决议),也就是说组织只是负责监督和结果的合理合法性,过程则需要导师和学生自己去弄。

    邀请一些超级牛的专家来参与答辩组到底有啥好处?

    咱们普通人想的估计是:装逼,看院士都同意我的观点了,我以后也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了,或者说,看我老师牛逼不,这么多大佬,我以后也牛逼。

    或许一般情况下是有这么点意思,但要是把这个当主要意思,那么就有点小了,格局小的不能再小了。

    请这些人来,最主要的是:精准问诊,大师级的提问和点评往往直指研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关键缺陷)或可能的突破方向。

    有些专家或许已经出不了成绩了,但人这玩意,在某个行当熏个几十年,都能熏出一点味道来,何况这种在某个领域已经是顶级的人物,他们的经验真的是一种财富。想让他们指点,就和富翁要钱一样,说实话机会并不多。

    这大概率等于你也是做生意的,然后想和世界首富要个几百万花一花的意思。

    还有就是拓宽视野:顶级专家往往来自不同顶尖机构,他们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对领域前沿的洞察力可极大开阔博士生和本校团队的视野。

    这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或者导师的时候,因为这种一般都是学术地位的宣言(我们能请动谁),培养质量的标尺(我们敢让谁评),未来人脉的奠基(我们为弟子引荐谁),当然了,大多数的博士答辩,只敢弄第三个,前两个说实话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

    张凡为霍欣雯打造的“院士泰斗天团”,正是将答辩组配置的合规性、权威性、战略价值发挥到极致的典范——这既是学术仪式,更是资源与影响力的一个结合点。

    当然了,也有缺点,就是不好请,而且一旦要是被会场某个大牛给否了论文,可以说博士连同导师几乎没有啥反驳申诉的机会,等于就是一锤子定音了。

    你说要是论手术,要请谁来做啥手术,张凡脑子里一清二楚,谁哪方面牛,谁哪方面就是个银样镴枪头,他太知道太了解了。

    这几年走了不少医院,飞了不少手术,和很多大牛都一起上过手术,对于手术技术,都不用打听,一看就知道到底是啥情况。

    但科研这玩意,张凡就有点不是很了解。

    犹豫的时候,卢老头电话来了。

    老头知道自家的这个弟子,知道自己弟子的毛病,他不光担心张凡不知道请谁,还担心张凡请不来人。

    为啥老头不直接请呢?

    这不是多一道程序吗?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这种小事这种小程序来确定的,哪有那么多的关键节点让你观察别人,都是平日里相处来体现的。

    如果老头直接邀请,张凡心里怎么想?

    霍欣雯心里怎么想,霍欣雯怎么看他的师父?

    平日里可以不管不问,但遇上关键时刻了……

    “你师伯请不?”

    “老头是肝胆的,霍欣雯人是胰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