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效率与管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效率与管理 (第2/3页)
秦北风对王振南的理论很是佩服,举一个资料统计的数字看,过去,中华汉朝时期,一个官员管理着2768个人,到了唐代,一个官员管着2363个人,而现在是一个官员管着34个人,也就是说,34个人要养活一个官员,有的乡各种官员达到了675个人,俺么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能不造成贪污和腐败吗?有了好处,大家一起上,有了责任,开始推诿逃避,干事的人看不见,扯皮的人占了大多数,这就是社会效率缓慢的根本原因。细化社会分工,更专业的提高效率不是以人员的多寡来体现的,而是以明确责任,有作为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体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符合管理学上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三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六倍。人多必闲,闲必生事;民少官多,最易腐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有所为的现象,必须精兵简政,寻找最佳的人员规模和组织规模,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精干,成本合理的经营管理团队。
举一个著名的例子:董事会说,那批淘汰的设备不能扔,需要找一个仓库。于是建造了一个仓库。又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于是增加一个看门人。又说,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看守者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委派两个人成立了计划部,一个负责制定计划,一个下达计划。董事会再说,我们要随时听取工作成绩。于是成立了监督部门,再派两个人,一个负责绩效考核,一个负责写总结。董事会再说,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拉开收入差距。于是再成立一个财务部,一个负责计算工时,一个负责发放工资……一年后,董事会又说,管理成本太高,应该缩减机构,于是,看门人下岗。
这就是企业运转的负效率,为了一堆淘汰的设备,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被精简的往往是干实事的那个人,那些尸位素餐的人依旧高高在上,因为,制定政策的往往是他们,他们不会把精简的板子拍到自己的头上。
秦北风勉励了王振南几句,让他别太累着了,王振南却激动得哭了,说道:“秦公子,你是我们一家人的救星,就是累死了,心里也舒坦,你放心吧,码头建设的事我懂,不会扯你们的后腿,也不能提前完工,要一步一步来,做好了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不会毛毛躁躁追进度的。”秦北风似有所悟,心想,是啊,以前那些提前意味着高效率的说法要改正了,只有质量才是高效率的反应,而不是一年中盖了多少栋楼,一年中生产了多少件产品,只有数量,没有保证质量等于空中楼阁。
苏兰开着跑车来接秦北风的时候,他正站在张晓婵的背后看着她画素描,手搭在她的肩膀上,不时招来她的白眼,嫌他打扰了她画画。秦北风一脸坏笑,欣赏张晓婵的嗔怒也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
苏兰远远停下车,按了一下车喇叭,秦北风急忙跑过来,说道:“他们都出去旅游,尼姬出去工作了,家里没人,张晓婵也不理我,简直郁闷啊。”
“咯咯咯……才知道我的好了吧?我们说好了今天去阿尔卑斯山玩的。走吧。”
秦北风远远对张晓婵喊道:“我跟苏兰去阿尔卑斯山,你去不去?”
张晓婵挥挥手,让他随意去玩,她专心画画,这几天在城里实地接触古罗马的艺术,很受启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