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史密斯的军事教学之二

    第一百一十三章 史密斯的军事教学之二 (第2/3页)

比例和弹道学远离,全凭经验出发,又没有完善的瞄准装置和实用的炮架、炮车,导致火炮准确性差、使用转移不便;太平军中也有少量“洋庄”即西方铸造的熟铁老式滑膛炮,这些炮采用新式炮架和瞄准装置,携带方便,且炮身较为耐用,但太平军自己不能制造,一旦损失无法补充,影响了使用效果;太平军在战役中也缴获使用了极少量西方野战炮,由于相同的原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而对方呢?联军和常胜军全部使用西洋野战炮,英军、常胜军主要配备6磅、9磅、12磅、24磅和32磅前膛野战炮,并使用爆破弹、实心弹、霰弹等多种炮弹和适合不同射程的发射药;法军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被称为“小四寸”的1858式四英寸后装线膛野战炮,这些洋炮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战场格局,此前清军对于太平军凭借城墙坚垒为依托、使用望楼为耳目的防御体系束手无策,如今洋炮却可以轻易将这一切夷为平地,高桥、青浦、嘉定诸战,清方都是依靠联军或常胜军用炮火摧毁太平军阵地才取胜的。

    清军在上海之役中仍以装备旧式中国炮和“洋装”为主,即使淮军也只在最后阶段装备了10门左右西式野战炮,但由于多数战斗中他们能得到联军、常胜军或会防局炮队支援,所以同样可以在火力上轻易压倒太平军。

    于是,就又回到了刚才所说的火药问题,由于物资匮乏,太平军使用的火药只能使用以城砖和草木灰熬制的土硝,琉璜则因来源困难含量更少,这样的火药燃烧性能尚可而推力不足,用作枪炮发射药则射程、穿透力都大打折扣,不论是土枪土炮还是洋枪洋炮都不例外,这就使得即使装备完全相同的太平军和清军遭遇,清军也能轻易地在太平军射程外用火力杀伤他们。

    这里,我略微提一下水师的问题,清方的优势水师控制了制江权,保障了上海城的侧翼,西洋舰船上的重炮又给予沿江太平军以极大的杀伤。在第二、第三次战役中,联军、常胜军大量使用浅水炮舰和武装轮船,在水网密布的上海地区取得了极大便利,一方面,浅水炮舰的炮火可以延伸到陆军火力不及的纵深和侧翼,另一方面,轮船或小艇可以运输少量突击队和火炮运动到太平军腹地抢占要害;此外,由于拥有轮船之便,清方即使出现部署错误,也能很快弥补错误,用轮船将兵力迅速运送到缺口地区,在第二、第三战役的许多关键时刻,正是由于轮船将清方援兵及时运到,使得太平军功败垂成。

    上海之役暴露了太平军火力不足、尤其射程不够的弱点,此后的苏南各役中,常胜军、淮军先在太平军射程外用精确炮火摧毁其工事、然后再用步枪火力扩张战果,成了教科书般经典的战法,由于装备的差距,太平军对这种战法束手无策,导致苏南各地纷纷失守。

    而最值得我们天国的领袖们考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