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这洋鬼硬是不好糊弄的呀
第一百二十三章 这洋鬼硬是不好糊弄的呀 (第2/3页)
作为饮料被记载是在1668年。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出现了咖啡馆。1773年在一个名为绿龙的咖啡馆,建立波士顿茶党的计划在这里进行。
欧洲议会宣布咖啡在被殖民的美国为国饮,以此来抗议被英国皇室对茶所征的额外税款。”
这时,一直听着金能亨讲说的休斯顿突然插到:“那么,副领事先生,对于美国处于世界咖啡消费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都毋庸置疑了,可是,我想请问,您认为处于第二位的国家是哪里呢?”
金能亨右手一甩,打了个响指,“问得好休斯顿,这个问题我都能够圆满的告诉你;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费国就是德意志。
1721年,德国最早的咖啡馆诞生于柏林。咖啡馆在德国刚刚开始盛行就受到了当地政府当局的诸多限制。所以跟其它国家相比,德国咖啡的发展比较单一。
而1615年,威尼斯商人第一次把咖啡运到了欧洲大陆。随后,罗马教皇克雷蒙八世为咖啡加冕为“基督世界的饮品”,在此之前,咖啡是伊斯兰教徒的圣品;在此之后,咖啡被世界两大宗教共有。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同时获得两个宗教冠冕的东西。意大利人在把咖啡当作药水高价出售和被小商贩贩卖多年后,1645年意大利人在威尼斯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如果把伊斯坦布尔除外的话,这应该是欧洲最早的一家咖啡馆。
另外,16世纪60年代,南美大陆还在一片天然的沉寂中,土著居民在这片富饶而肥沃的土地上过着安乐如天堂般的生活。占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巴西占据了南美洲的主要部分。
1727年,葡萄牙籍军官帕赫塔以美男计诱.惑法属圭亚那总督夫人以咖啡种子相赠,把咖啡传入巴西,但他在巴西北部的帕拉地区试种并不理想。直到1774年,比利时传教士在巴西南部气候较温和的里约山区试种,才获得成功。
咖啡馆的传统由伦敦传到美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美国早期的咖啡馆都是效仿伦敦的咖啡馆建造的,不过比后者略显庄重。像伦敦劳埃德先生的咖啡馆一样,美国的咖啡馆也是洽谈生意、传播信息的绝好去处。里面甚至还设有用作审判、拍卖以及传播交易的会议厅。不过当时茶在饮品中还占有主宰地位。1767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提高税收,颁布了印花税法。从而引发了1773年轰动一时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那一刻起,咖啡变成了美国的民族饮料。
美国土地辽阔,是多民族国家,自然不会采取单一方式享受咖啡。不过总的来说,美式咖啡浅淡明澈,几近透明,甚至可以看见杯底的褐色咖啡。美国人之所以喜欢这种口味淡雅的咖啡,主要是由于早期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偏爱红茶的缘故。“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美国人逐渐习惯以咖啡代替红茶。大众喜欢的饮品也逐步从红茶转为咖啡。
从西部牛仔的用平底锅炒咖啡豆,到引入法国人发明的“沸煮壶”,美国人煮咖啡的方式让人不敢恭维,但他们却一直坚持着好咖啡一定要新鲜烘焙的优良传统。甚至在战争期间,野战的士兵为了喝到新鲜的咖啡,不惜随身携带炒锅、研磨机。
在一旁听得焦头烂额的李鸿章突然插了一句:“副领事先生,你对于咖啡的学问知道的太多了,你简直可以去开一座制造咖啡的工厂吗!不过,那需要有备细制造咖啡的学问了,据本抚看来,就得需要专擅此道的工人教授给你了吧?”
说完,李鸿章也哈哈的笑了,他想,终于难住这洋鬼了。
可是,没成想,这金能亨却学着中国人行礼的样子,向李鸿章拱手道:“尊敬的巡抚阁下,我可以试着给您和休斯顿船长阐述一下有关咖啡制作的一些过程,然后,请巡抚阁下和船长先生给我鉴定一下!”
还没等李鸿章开口,休斯顿就发出了响应。
金能亨就说道:
“为了更容易的使巡抚阁下听的简明,我谨从咖啡豆的分类说起;
咖啡豆分等首先按大小,然后按密度,除了两个特例,所有的咖啡豆都有相当规格的尺寸和相同的比例,它们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是半椭圆的。特例就是形状上更趋于椭圆的豌豆形咖啡豆和颗粒大的巨型咖啡豆(也就是马拉戈日皮咖啡豆),这两种咖啡豆的价格总是高一些。
总体上说,大的咖啡豆品质较好。确定咖啡豆尺寸的方法是让它们通过一个筛子。但即使如此,相同尺寸的咖啡豆之间也可能存在重量的差异,而且必须剔除坏的、皱缩的咖啡豆。
把不想要的咖啡豆与好咖啡豆分开,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重力和空气。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重量分离器,通过把咖啡豆放在升高的盘子上,让空气通过它们,使重的咖啡豆落下来,这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方法,如能恰当地使用,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