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丁日昌的见识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丁日昌的见识 (第1/3页)

    李鸿章回到自己的公馆,在侍从的伺候下,换了衣服,略微小憩了一会儿,就信步来到厅堂,刚刚坐下,还没来得及伸直腰板儿呢,恍然一瞥,看到一个大大的信封就放置在玉石案几之上,顺手拿过来一看,见那信封上只有密禀二字。

    呵呵,李鸿章一看这字,就晓得是是苏淞太兵备道丁日昌的手笔了。

    于是,他就抓起一柄英国造的金柄裁纸刀,打开信封,展开信笺一看,赫然入目的是5个大字“请开船厂书”;李鸿章心里一动,顺序往下看去,良久,喘出一口长气。

    原来,这丁日昌针对年来西洋船业对于国内船业的打压现象感到担忧,同时,他就建议:“准中国富绅收买轮船夹板,以裕财源而资调遣,”但“须由内地殷实华商出具连环保结,禀明地方官编立字号,一面由监督府县设法稽查,以期有利无害。”

    原来,就只说这航运业,西洋轮船的入侵严重地打击了传统的沙船业,但清廷在4年前就既不自己发展轮船业,又限制民间购买轮船,于是出现了大量买办与买办商人购买或租雇洋船而又诡寄在洋商名下,或直接附股于外国航运公司的现象。今年年,为了改变华商诡寄洋商而“官司不能过问”这种“漫无稽查,诚恐日久弊生”的现象,丁日昌就向李鸿章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看着丁日昌的书信,李鸿章不觉得心里暗暗的赞叹,这丁雨生确是个干才!

    在这份给李鸿章的建议中,丁日昌进一步提出;中国要谋求自强,还应当建立轮船制造业,先请洋匠教授,渐渐转向中国人自己制造轮船,自己驾驶轮船,甚至为军事行动服务。

    而这封书子递交给李鸿章的时候又正是他痛感洋人无状的时候,所以,李鸿章当即就大声的吩咐人,用600里加急,把这封书信以折子的形式,就标写丁日昌的名字,注明是自己推荐转呈总理衙门。一口气吩咐完毕,李鸿章的心里才有些舒缓的意思。

    闭上眼睛,他的眼前就浮现出丁日昌那做事认真的样子。

    今年年初,这丁日昌初任上海道台时,自己要他遣裁戈登率领的英国“常胜军”。这支军队有3千多人。但战事结束后,英军依旧把持着上海各城门及上海县学宫、城隍庙、丝茶公所等“名胜要害之地”,不仅让中国官民觉得耻辱,而且还要为英法军队给予高额津贴,成上海财政的“第一漏厄”。丁日昌通过外交途径数次与英国交涉,致使英国同意调戈登回国,并要“常胜军”限期撤回英国。丁日昌拿到英国裁遣军队的文件副本后,英国驻上海的领事巴夏礼拒绝见面。

    丁日昌派清兵封锁了英国领事馆,不准任何人进出,说:“英领事密件失窃,这里实施戒严,禁止通行。”巴夏礼听到禀报大怒,欲出使馆寻找李鸿章,被把守的清兵挡住,说“奉丁大人令,密件没有找回以前,任何人不准出入。”巴夏礼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几日后,领事馆存留的一些食物已全部吃光。巴夏礼再也支撑不住,走到门口,可怜巴巴地对清兵说:“我已找回裁遣常胜军的文件,请丁大人相见。”丁日昌来到领事馆,等他在文件正副本上均签了字,才命令清兵撤离。英法军队就这样按期裁遣,为上海清除一大祸患。

    丁日昌,字雨生,号持静,谱名仁寿,道光三年六月初一日,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汤坑圩。丁日昌十三岁时,不幸丁父去世,家境开始衰落,不得不靠其母“樵苏纺织”维持生计。丁氏兄弟也在继续求学之余,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以补贴家用。直到晚清,科举仍然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但是科举之路对于丁日昌来说,格外艰辛!

    1842年,20岁的丁日昌赴潮州参加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因家境贫寒,在赴考途中,因饥饿昏厥于揭阳新亨圩,为一农妇所救,从此丁日昌就事此农妇如漂母。

    经人介绍,丁日昌结识了惠潮嘉道李璋煜,与之纵谈时事。李叹为“不世才”,并延为幕僚。此时,潮阳夏林人黄悟空组织双刀会反官抗粮,围攻揭阳城。丁日昌与冯奉初向李璋煜“入陈密策”,事平后又筹划“善后事宜”,得到李的信任。之后,丁日昌又先后到揭阳、惠来等县充当幕客。这一方面使丁日昌积累了封建统治的经验与权术,另一方面也使之广泛接触社会,从而对衙门的黑暗、酷吏豪绅的贪鄙和下层民众的苦难有了更多的了解。

    之后数年间,丁日昌或在丰顺、或在揭阳课徒自修,或奔波于赴省的科举之路。他曾三度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