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 (第2/3页)

统治手段。唐朝科举士数量很小,所以有不少知识分子在不满朝廷的腐败政治时投入农民起义的反抗阵营中去。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就是一落第进士。而宋朝采取广开科举入仕之门,“碑人人皆有觊觎录取名额之外,又录取大量的“特奏名”,“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翩一官,老死不止。”显然,扩大科举取士数量,对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然面,过着寄生生活的封建官吏数量越是庞大,广大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就越是深重。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在省试时还采取对考官的亲戚另行别试的做法,这与唐朝的别头试是一样的。北宋初年,凡国子监、开封府所举送的贡士中,如果与所举送的长官有亲戚关系,则由国子监和开封府互相考试。宋真宗以后,改为另选派官员主持这些人的考试,也称“别试”。宋仁宗时又规定,在地方举行州试时,如果州官的亲戚子弟是考生,或者考生离开原籍二千里地以外(若在二千里内,考生须回原籍考试),这些人另由转运使(官名,掌一路或数路财税,及监察地方官吏等职)主持其考试,称为类试,也称别头试,一般十人中取三人。宋仁宗时规定这种别头试也须用弥封、誊录,做法一如省试,一般七人中取中一人。

    而因为赵祯这次采用了一个全新的形式进行放榜,所以,陆垚也不知道,这次殿试的录取人数到底有多少,如果真的是几百人的话,这放榜的时间肯定也会持续的比较长。不过,根据之前的考试情况来看,这次参加殿试的大多数考生,应该都没有发挥的非常好,大家面对这种新形势的考试都是手足无措的状态,如果这样来看,最后能够通过考试的考生数量也不会太多才是。

    正这么想着,陈晨找到了在正厅中的陆垚,表示苏轼、苏辙、曾巩已经到了陆????????????????府门口,要做什么不用多说,就是跟陆垚一同去看放榜。这种大场面,陆垚决定带着棠溪和陈晨一同去。

    “距离放榜还有半个时辰呢,不用这么着急吧。”上了马车之后,陆垚问道。

    苏轼说道:“你如果再等一会儿过去的话,那城墙附近连站脚的地方都不一定有了,之所以这个时候去,是因为马车现在过去还能停下。”

    陆垚心说也是,像这种大场面,除了关心自己成绩的人之外,其他的百姓们肯定也是会去到现场看热闹的,所以,还是提前去比较好些。

    等到马车到了地方后,陆垚一下来,就觉得苏轼之前说的话非常有道理。的确,现在城墙之下就已经是人头攒动了。而且,陆垚还看到了顾亮,他带领的一部分士兵自然是要维持场上的秩序。

    宋朝皇帝出行最别致的一个交通工具就是辂,这个字和“路”同音,所以有时也写做“路”。在周朝,就有王之五路的说法,“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辂、五曰木路”,在周朝之后的秦汉、魏晋、隋唐,辂就逐渐成为了皇帝出行的主要工具。以此为中心也衍生出了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和大辂,据记载宋朝皇帝出行就时常乘坐玉辂,“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 郊则乘之”。

    到了南宋,在宋金议和的时候,金人就曾提议用玉辂载议和书,秦桧一口回绝了金人的要求,秦桧这样说:“使人谕以玉辂非祀天不用,且非可载书”。所以到了这里,玉辂不仅是宋朝皇帝的专属座驾,还只能在祭祀大礼的时候使用。

    宋朝明确规定了金辂的样式:“朱质,饰以金涂银;左右建太常、大旗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旗九斿,如《周官》金辂建大旗之制;驾马以騧,饰樊缨五采九就”在史籍中同样有许多宋朝皇帝乘坐金辂的记载,比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时,“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

    除了金辂、玉辂之外,象辂、革辂、木辂也时常出现在皇帝的屁股下面,毕竟每个皇帝小金库里的钱有多有少。有的皇帝例如宋徽宗,腰包不是很鼓,就常坐革辂、木辂,也可能是因为宋徽宗走得路比较多,金辂太笨重。

    除了辂之外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二大类交通工具就是“辇”,这个辇并不像前面那个辂那么少见,而这个辇的历史却同样悠久。相传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辇这个东西了,说夏桀“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在这个时期辇是一种利用人力拉着走的车子,是有轮子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熟悉的黄包车,也没有窗户啥的。到了秦朝,皇上坐这东西就有点不舒服了,毕竟路不平,索性去掉轮子,用人挽拉而行,一下子舒服了许多。

    皇帝乘坐的辇,我们只介绍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唐朝发明的芳亭辇。这种辇到了宋朝被列为皇帝专用辇,“红罗绣鹅帘,内设御座等褥,长竿四,饰以金涂铜螭首”,极为奢华。除此之外还有逍遥辇、太平辇、凤辇等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用途。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三种交通工具——舆,舆有一个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小巧,有一种小舆小巧的可以在宫殿间穿行,极为方便。同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也有銮舆、金舆,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的诗中就有:“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作为国家最高身份象征的皇帝,出行自然要与众不同,得体现出统治者的尊严与气势。在不同朝代中,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各个皇帝出行时的形式也不一样,而这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大不同。

    不管是出行时候的随从,还有出行之前的准备工作都非常杂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