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二十章 和谈破裂

    汴梁时月 第五百二十章 和谈破裂 (第2/3页)

对大臣的争执首鼠两端,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出明确意见,也统一不了思想,坐失抓住战役主动的良机。

    战争爆发后,宋朝高层仍然争议不断,范仲淹等人主张积极防御,韩琦等人主张主动进攻,朝廷高层认为“边臣之情,务夸勇敢,耻言畏怯,区区过慎,坐老吾师”,宋仁宗则是墙头草,随风倒,先是支持韩琦的进攻主张,遭遇好水川惨败后又转而支持范仲淹的积极防御。当宋朝君臣在和战攻守的问题上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下,拿不出一个明确方案时,西夏却认准“打”这一条路走下去,李元昊也不搞什么民.主,他说一不二,一个人的意见就是西夏的唯一战略。如此对比之下,宋朝不败都难。

    宋朝的军事体制由宋太祖、宋太宗奠定基础,特别是宋太宗赵光义实行“将从中御”的驭将之术,喜欢分散统兵将帅的兵权,在一个军事战略区内设置多路将帅,又不设总指挥,让他们互不隶属,互不统辖,从而制约将帅,防止其拥兵造反。宋真宗、宋仁宗将“将从中御”奉为“祖宗家法”,坚定不移地执行。

    宋夏战争期间,宋朝先将西北军事区划分为两路,即泾原秦凤路和鄜延环庆路,由夏竦、范雍分领,两人官职相当,互不统辖,不能相互支援,好水川之战前夕,范雍请求增援时,不能直接调动夏竦麾下兵马,必须上书朝廷,才能请求增援,导致好水川之败;后来,宋廷汲取兵权分散的教训,以夏竦总管陕西,韩琦、范仲淹分管两路,作为夏竦的副手,但韩琦、范仲淹意见不一致,作为其共同上级的夏竦先是支持范仲淹,后来又迎合宋仁宗的意见,支持韩琦主动进攻,又导致三川口之败;再后来,宋廷撤了夏竦的职,不设方面总管,将两路各自一分为二,分为泾原路、秦凤路、鄜延路、 环庆路四路,韩琦、范仲淹、王沿、庞????????????????籍分领四路,互不统辖,进一步分散指挥权,又招致定川寨之败。

    综观宋仁宗在位期间的宋夏战争,绝大多数时间内,宋朝沿边各路将帅都是互不隶属,不相统辖,缺乏能总管各方、统一指挥的方面大帅,甚至出现将帅不协。反观西夏的李元昊,不管你有几路将帅,我只管一路来攻,大军也只有我一个统帅,对比之下,谁的效率更高,高下立判。

    西夏是党项建立的国家。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很早便生活在青海、甘肃的黄河流域一带,过着原始游牧生活。游牧民族天生擅长骑射,党项曾在唐朝时帮助出兵帮助平定黄巢起义,战斗力十分强悍。西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实行全民皆兵制,族人闲时为民,战时当兵,遇有征战,自备马匹装备,粮草衣食,没有粮草辎重部队拖后腿,粮草不足时则在战区掠夺物资作为补给,因此他们的部队机动灵活,兵强马壮,其精锐重装骑兵号称“铁鹞子”,既擅长长途奔袭,又在大西北的复杂地形中闪转腾挪,来得快,去得也快,经常利用地利优势掩护行动,神不知鬼不觉,宋军难觅其踪。

    反观宋朝,由于丧失了对幽云十六州和大西北的控制权,严重缺乏马匹,骑兵数量不足,在宋夏战场上只能以步兵集团防御,机动性很差,靠两条腿在丘陵地带步行,对突来突去的西夏骑兵望尘莫及,造不成任何杀伤。更重要的是,尽管宋朝在宋夏边境部署了30万禁军,但由于边境线漫长,宋军不得不分散兵力,驻守在近千公里的战线上,又不舍得放弃城池据点。只要对方集中进攻一点,宋军便被牵着鼻子走,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在相互救援中兵困马乏,被敌人抓住机会予以歼灭。处在防御位置的宋朝原本就处于战略劣势,加上缺乏骑兵,更是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宋朝崇文抑武,不以武人为一路主帅,无论夏竦、陈执中、范雍,还是韩琦、范仲淹、庞籍,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他们之中,只有夏竦、范仲淹富有军事谋略,其他人则寡于计谋,缺乏军事经验,不懂战术,大多时候只是纸上谈兵,胡乱指挥。宋朝的武将则一味勇武,同样缺少谋略,如刘平、任福、葛怀敏等都是粗勇之人,一逢战事,便恃勇而骄,轻敌冒进,屡屡中计,每每惨败。

    与宋朝将帅不擅军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元昊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他虽然没读过孙子兵法,却深通用兵之道,擅长运用地利之便,发挥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跟宋军大打游击战、运动战,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战役中,李元昊运用了“声东击西、围城打援、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等战术战法,有的还是重复使用,几乎一个套路,却屡试不爽,而宋军不知吸取战败教训,屡屡上当受骗,中了西夏军队诱敌深入之计,战术僵化,不知变通,充分显示出宋夏双方将帅在谋略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

    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在战争之中,而在战争之外。无论战略战术,还是体制制度,以及军队战斗力,宋朝对西夏都全面落于下风,因此宋夏战争还没开打,胜负就决定了,宋朝屡战屡败早在预料之中。当然,西夏也有致命缺陷,就是综合国力不如宋朝,后勤保障能力差,打得起耗不起,所以在三大战役后,宋夏双方终于达成和议,宋朝再次花钱买了和平。后来,范仲淹等人针对西夏的用兵特点,总结教训,调整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御敌之策:“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如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比之朝去暮还,此为稍便。”

    范仲淹这一策略的精髓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守为攻,逐步蚕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