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5章 难了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2185章 难了 (第1/3页)在短跑中,弯道和直道对于惯性的利用存在多方面的不同。
第三棒就是弯道。
很重要的事情。
弯道与直道惯性利用的不同,直道跑时,身体保持正直,双脚蹬地力量主要向前,以获得直线前进的动力,利用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而弯道跑时,身体需向圆心方向倾斜,如在逆时针弯道跑时,左腿用前脚掌外侧蹬地,右腿用前脚掌内侧蹬地,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向心力来克服离心力,同时利用身体倾斜和蹬地力量的变化来维持弯道轨迹,此时惯性方向与身体倾斜方向和运动轨迹相关。
手臂摆动不同。
直道跑时两臂摆动幅度相对较为对称,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腿部动作。
但在弯道跑时,右臂摆动幅度稍大于左臂,右臂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右后方,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左臂则靠近体侧摆动,这样的摆动方式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和增加转弯的动力,利用惯性辅助身体在弯道上的运动。
速度变化与惯性维持不同。
直道跑在达到最高速度后,主要是通过保持稳定的步频和步幅来利用惯性维持速度。
而弯道跑由于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速度会有一定的波动,优秀运动员会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蹬摆力量,在弯道上尽量保持速度,同时利用出弯道时的惯性实现速度的提升。
如从弯道进入直道的瞬间,原本用于维持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有一部分转化为向前的动力,顺势调整身体姿势和步伐,将惯性转化为向前的加速度。
尤其是第三点。
为什么要这么说?
是因为……
博尔特在这里。
变化了!
他居然开始。
直接调动弯道的惯性入体?!
有人就会说了。
之前不也是惯性利用吗?
这次百米大战,就是这样啊。
是的。
问题是百米大战。
那是……
直道。
而这里。
不是大直道。
弯道与直道惯性利用的力学,存在本质差异!
首先运动轨迹决定的惯性矢量特性。
直道短跑的运动轨迹是直线,惯性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完全一致,遵循牛顿第一定律“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核心逻辑。
此时运动员的惯性利用,本质是“维持动量的线性传递”——当身体达到最高速度后,肌肉的主要作用从“主动发力加速”转为“最小化能量损耗以保持动量”。
例如百米跑进入60-80米极速阶段时,优秀运动员的股四头肌肌电信号会下降15%-20%,此时肌肉不再做大幅度向心收缩,而是通过等长收缩稳定关节角度,让身体依托已有的惯性向前“滑行”。
步长与步频的比值保持在1.2-1.3的最优区间。
而弯道部分。
弯道跑的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标准400米跑道弯道半径约36.5米,惯性方向始终是“切线方向”,但运动需要向心力维持圆周轨迹,这就形成了“惯性切线方向”与“运动所需向心力方向”的矛盾。
此时惯性不再是单纯的“前进动力储备”,而是需要被“调控”的物理量——
运动员必须通过身体倾斜产生向心力,同时通过肌肉发力改变惯性的矢量方向,使其适配弯道轨迹。
例如接力第三棒进入弯道10米处时,身体内倾角需达到3.5°-4°,速度越快,倾角越大:当速度达9.5m/s时,倾角需增至5°。
此时左侧腹外斜肌持续收缩,肌电幅值稳定在45%MVIC,通过躯干扭转将部分惯性的切线分力转化为向心力的径向分力,才能避免身体被离心力“甩出”弯道。
运动轨迹决定的惯性矢量特性,就有这么大!
更不要说还有蹬地发力的能量转化逻辑。
直道蹬地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几乎与运动方向一致。
肌肉发力的能量可直接转化为向前的动能,惯性的积累效率极高。
例如百米跑支撑腿蹬伸阶段,GRF的水平分力占比达85%以上,垂直分力仅用于缓冲身体重心的微小起伏。
重心上下波动幅度≤2.5厘米。
此时每一步的能量损耗主要来自落地时的踝关节缓冲。
惯性的“保存率”可达88%以上。
弯道蹬地时,GRF必须进行矢量分解:
一部分用于提供向前的动能,另一部分用于提供向心力。
以逆时针弯道为例,左腿蹬地时,前脚掌外侧先落地,GRF的径向分力指向弯道圆心,水平分力占比降至70%-75%。
右腿蹬地时,前脚掌内侧落地,GRF的径向分力占比稍低,水平分力占比75%-80%。
这种“双向发力”导致弯道惯性的积累效率比直道低5%-8%——
同样达到9.5m/s的速度,弯道跑需要多消耗10%的肌肉能量用于维持向心力,因此惯性的“利用重点”从“保存”转向“动态分配”。
运动员需通过调整蹬地角度,内侧腿蹬地角75°-78°,外侧腿80°-82°,让GRF的两个分力与惯性的切线方向形成“最优夹角”,既不浪费惯性动能,又能满足圆周运动需求。
再加上身体重心的惯性稳定性控制。
直道跑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始终在支撑腿的正上方前后偏差≤5厘米惯性带来的动量矩稳定,核心肌群只需做小幅等长收缩即可维持平衡。例如博尔特百米跑时,核心肌群的肌电信号波动幅度仅±3%,躯干几乎保持刚性,这种“稳定态”能让惯性不受干扰地向前传递。
弯道跑时,离心力会使身体重心向外侧偏移,若不加以控制,惯性的动量矩会失衡可能导致侧翻。
因此运动员需通过“重心主动内移”对抗离心力。
左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交替收缩收缩频率与步频一致,约5Hz,将重心投影点向弯道内侧偏移2-3厘米,使其始终落在支撑面内。
这种“动态重心控制”会消耗部分惯性能量,但能确保惯性的方向与弯道轨迹适配。
更关键的是,重心内移的幅度需随速度实时调整——
当速度从8m/s提升至9.5m/s时,离心力会从约120N增至约170N。
此时重心内移幅度需从2厘米增至3.5厘米,这种“精准匹配”是接力第三棒运动员的核心能力。
这还只是基本差异。
所以不是那么容易做好。
博尔特之前也不行。
也做不太好。
刚刚被刺激之后。
整个人都出现了变化。
绝对不要被苏神压在后面的心态占据上风。
这就是他现在脑子里的唯一念头。
什么都得排在后面。
简单来说就是——
交接棒时被苏神反超的瞬间,博尔特右肩还没完全稳住接棒的惯性,眼角余光就瞥见苏神的左肩已越过上道线。
那半肩的差距。
像根刺扎进动作节奏里。
他喉结猛地滚动了一下。
不是刻意咬牙。
下颌线却骤然绷紧。
咬肌以肉眼可见的幅度收缩。
这种愤怒不是狂躁的爆发,是从颞部向枕部蔓延的紧绷。
头皮下的帽状腱膜收缩,让他的视线突然变得异常聚焦。
跑道上的橡胶颗粒纹路、弯道内侧的白色分道线,甚至苏神后摆时左臂肌肉的起伏,都成了清晰的“目标锚点”。
生理上的连锁反应比情绪来得更快。
肾上腺髓质在0.3秒内分泌出额外的肾上腺素,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从300pg/ml飙升至500pg/ml。
这直接作用于肌梭,肌肉中的本体感受,让原本处于“预激活”状态的股四头肌、臀大肌肌电信号提前0.02秒达到峰值。
第3步蹬地时,他的左腿髋角突然打开到118°,比常规弯道跑大了6°,不是刻意发力顶髋,是肾上腺素让肌肉的“拉长-缩短循环”效率暴增。
腘绳肌在摆动腿前摆时被拉长的幅度增加10%,回弹时的爆发力直接把髋部往前“弹”了出去,步长拉长0.2,却没打乱步频的节奏。
更关键的是呼吸的变化。
之前是5步一呼的平稳节奏,此刻变成了“深吸快呼”。
吸气时胸腔扩张幅度增加20%,把氧气猛地压进肺泡。
呼气时却用腹横肌死死收住,让气流从牙缝里“嘶”地喷出来。这种“憋气式呼气”让就博尔特腹腔内压瞬间升高15mmHg。
像给核心裹了层钢甲。
原本在弯道中需动态调整的身体内倾角,此刻被牢牢钉在5.2°。
左侧腹外斜肌不再是“软兜”式发力,而是像钢缆一样持续绷紧。
肌电幅值稳定在55%MVIC,比常规状态高10%。
把离心力带来的侧向拉力全转化成了往前的“拽劲”。
而且……愤怒没有让他陷入“盲目发力”的误区,反而像给神经中枢按了“筛选键”。
大脑运动皮层的α波代表放松状态。
在0.5秒内被β波代表专注状态。
压制——原本需要处理的“观众欢呼声”“跑道噪音”等冗余信息全被过滤,只剩下两个核心信号。
运动中枢对肌肉的控制精度反而提升了:之前摆臂时右臂偶尔会偏出5°的误差,此刻摆幅误差被压到±1°。
肱骨在肩关节处的前摆轨迹像用圆规画过一样,每一次后摆都正好卡在蹬地的“发力窗口期”。支撑腿落地后0.1秒,此时GRF的水平分力最大。
这种专注让他突然“读懂”了弯道惯性的脾气……
对比现在。
之前是“硬扛”离心力。
蹬地时总想着用径向分力“顶”住外飘的势头,此刻却改成了“顺导”。
左腿前脚掌外侧落地时,不再刻意内扣脚踝,而是顺着离心力的方向让足弓轻微外撇1°。
像冲浪板借浪的推力一样。
把侧向的惯性分力“拐”成……
向前的动力。
GRF的矢量图在他的身体感知里变得清晰。
左腿蹬地时,径向分力占比从20%降到15%,水平分力却从75%升到80%。
少花的5%力气没浪费。
全用来强化向前的惯性。
砰砰砰砰砰。
最妙的是——
最妙的是对“惯性滞后”的利用。
弯道跑时,身体的惯性方向总比运动轨迹慢半拍。
因为惯性是切线方向,而轨迹是圆周方向。
常规状态下需用摆臂调整节奏来“追”惯性;此刻他反其道而行之。
右臂后摆时故意慢0.01秒,让摆臂的“滞后”正好对上惯性的“滞后”。
就像用手轻轻托住晃动的摆钟,不是阻止它晃,是顺着它的晃势给它加力。
第7步时,这种“顺导”效应显出来了:他的身体不再是“主动跑”,而是被惯性带着“往前滚”,
摆动腿前送时,髂腰肌几乎不用发力,全靠惯性把大腿“悠”起来,
落地时前脚掌触地的声音从“啪”变成“唰”。
宛如刀锋切开黄油一样顺。
谁能想得到博尔特竟然在弯道开始直接把惯性大幅度调动?
就这一点?
苏神现在在弯道上都做不到。
原本的计划是利用这两年的时候好好修炼一下。
结果现在呢?
人家博尔特直接就给你施展出来了。
简直是……
见鬼!
砰砰砰砰砰。
博尔特开始发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