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乞巧节

    第六十三章 乞巧节 (第3/3页)

    “我是想,与其这么修修补补的,不如改用石料建桥。每日里作坊进进出出的车不少,也耐用些。”

    “我看你是早就动了这个心思,只等着杂食铺的分红呢。”

    袁厢礼也赞成秀晴的这个主意,只不过替秀晴心疼银钱,秀晴也从不找自己说铺子里分红的事,作坊或村子里旁的要花钱的地方都自己一个人默默的承担了。

    “这石匠一般不多见,一个县也就一两个。不过县衙里都有登记造册,我去帮你问问。”

    秀晴得了袁厢礼这句话便回去面馆等消息。

    等袁厢礼和严主簿说了这事,严主簿大为吃惊。

    清榆县三面环山,从山上下来的河水不少,但整个县楞是没有一座石桥。

    “石桥?这...整个清榆县也没有啊!张娘子竟然要在双河村那个小地方造石桥...”

    “等石桥造出来,也就不是小地方了。”袁厢礼笑道。

    “可这为了什么?这可是赔本的事。”简直就不像一个买卖人该干的事,严主簿心想。

    “呵呵...”袁厢礼笑了笑,“那就要看她拿什么当做本钱了。”

    “什么本钱?难道不是银钱?”严主簿问道。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以民为本。”袁厢礼笑道,“我自个儿瞎猜的。”

    “......”

    严主簿愣住了。

    为官之人总是将以民为本挂在嘴上,当做自己读书报国的理想。可一旦进了这官场,便不复初衷,变得阳奉阴违起来。

    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开面馆的女子怎么会有这种胸襟?

    她怎么想得到?

    她怎么敢想?

    严主簿内心泛起许多疑问。

    “本县记录在案的石匠倒有一个,不过怕是没有造桥的本事,说不好要去应彰才寻得到得用的人。我先去问问那个石匠再说吧。”

    “那就拜托严主簿了。”

    “好说好说...”

    待严主簿找到了那个石匠,果然是不会造桥的。平日里只做些石桌凳、石磨之类的小玩意。

    便与阎知县说了这事,以阎知县的名义写信去应彰要那边的石匠人名。

    阎知县一听说是那位张娘子要造桥,大感兴味,连夜便写了信差人送往驿馆。

    这背后的几番动作秀晴并不知晓,只在面馆中一边等着袁老丈的消息一边等着张节归来。

    这日上午,正是面馆最忙碌的时候。打老远就听见有人吹吹打打的,张大娘还以为外头是迎亲的队伍,直到那吹打声停到面馆门前。

    面馆的食客都放下了手中的面碗,好奇地看着门外的动静。

    这时一个穿公服的男子出来对着张大娘一拱手道,“恭喜啊恭喜,您家的公子张节考中了院试头名,是院案首啊!”

    张大娘两手端着碗,高兴得一跺脚,大喊道,“秀晴!秀晴!”

    “中了!张节考中了!”

    秀晴连忙从后头院子里赶了过来,“怎么了?”

    见门口站满了县衙里来报喜的人,一时也激动得很。

    食客们纷纷站起身来拱手道喜,这院案首的分量可比些穷酸秀才强多了。

    秀晴忙招呼大家坐下,又让张大娘给来报喜的公人包了谢银。

    “太好了...太好了...”

    张大娘喃喃道。

    她是知道秀晴的苦处的,一个独身娘子又不愿意再嫁,就守着这么个独苗过日子。张节有了出息,张大娘比谁都更高兴更欣慰。

    秀晴自己倒没有苦尽甘来的那股心酸,只为张节学有所成感到高兴。

    “也不知他何时才能回来。”

    秀晴拉过张大娘的手,笑道,“回来咱们好好给他庆贺一番。”

    “那是当然!”

    袁府里袁厢礼也收到了消息,张节原来考上县案首袁厢礼也没往心里去,县试本就不难。而且张节毕竟年纪还小,变数太大了。

    没想到这回竟然院试竟也中了案首,这才叫袁厢礼另眼相看起来,怕真是个有天分的。

    袁厢礼抚了抚胡须,对这个袁甫的“义子”有几分期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