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西门庆初会潘金莲
第545章:西门庆初会潘金莲 (第2/3页)
遇、生子、升作主妇,都是赶巧。
这些赶巧的事,在实际生活里,发生的概率大多数几乎为零,明显说的不是真事。可是,奇怪的很,一本书里这样的巧事发生的越多,人们似乎越爱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仔细研究之后,才想清楚,原来绝大多数读者,看小说故事,都是一种追梦的行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有许多想要的东西,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于是就想通过阅读那些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故事,来寻求满足和安慰。
由此可见,怎么把巧合写好,在小说世界里帮助读者实现梦想,就成了小说作者一项基本技能。
潘金莲见叉竿打着了人,“……便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浮浪。……帽儿,……簪儿,……圈儿;长腰才,……褶儿;……鞋儿,……袜儿;……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个眼色儿。]
自己不小心,用叉竿打着了人,陪笑,是懂礼貌的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潘金莲也是知书达理的。
潘金莲看那人时,首先注意的是年龄,“二十五六年纪。”
然后是“生得十分浮浪”。
浮浪,是到处游荡,不务正业的意思。我看到这儿,很奇怪,潘金莲是凭什么看出西门庆是个到处游荡,不务正业的人?作者的用词是“生得”。显然不是从西门庆那些花里花哨的衣装上看出来的,而是从他的长相和神态上看出来的。
于是,我又想,难道那时候的“浮浪”人,有典型的面部特征,一望可知?貌似不可能。
所以,就感觉是作者表述不当所致。于是到处查寻,终于有了一点成果。
原来,金瓶梅的词话本的表述是:“生得十分博浪”。而我手里这个绣像本的表述才是:“生得十分浮浪”。
博浪是,轻佻,风流,放荡,放浪,这些意思。
显然,这里的表达,存在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作者一般不会同时写两个版本出来。显然,这是过去大家转抄所致。这两个表述,究竟哪个是作者的原话,或者哪个都不是。我还没找到答案。
不过,单这两个表达,我个人觉得“博浪”更贴切些。因为生活中,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确实能通过对方的摸样和神态,感觉到轻佻,风流;但却看不出对方是不是浪荡公子,或者是不务正业者。
这里有个有趣的表述“……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个眼色儿。”
这句话,告诉我们,潘金莲一眼就看上了西门庆,并用眼神,故意引逗对方。显然,这是潘金莲向西门庆主动示好。由此,我们再思考潘金莲前面每日站在帘下的行为,自然可以想见,这个“可意的人儿”,正是潘金莲这些天来,期盼已久的人儿。所以,她心里肯定不想错过。综合这些,我们可以窥见,潘金莲出轨的心,从她决定每天与武大武松兄弟二人赌气,打扮光鲜了,每日站在门帘下时,便已经有了。
也就是说,这一切,是先有了潘金莲的心动,才有了她站在帘下的行动,也才有她见到西门庆时,从帘下风风流流丢给对方的眼色。
而且,这一眼色,是从帘下丢给的。这帘是门帘,自然是在一楼。这几天,潘金莲一直就是站在门帘下的。显然,这门帘还没有放下,或者放下了,又被潘金莲掀起。
再看西门庆的表现:“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鬓儿,……那怒气早已钻入爪洼国去了,变做笑吟吟脸儿。”
一个人,好好的走着路,突然被人用叉竿打了,第一个反应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