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武松在武大家为啥不欢而散
第555章 武松在武大家为啥不欢而散 (第2/3页)
自己的命运,嫁了一位“三寸丁枯树皮”!这是何等的悲哀!
如果我们再联系潘金莲在没见到武松之前,她在跟武大过日子时,对武大总是恶语相加,一副破罐子破摔的轻浮表现,跟如今她见了武松,这一副温良贤惠的嫂子、或者妻子般的表现,对比着来看,就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思考,如果潘金莲当初嫁的是个武松这样的英雄!之后,还会有后来那么恶毒的表现吗?
这样思考以后,我们可能会蓦然发现,潘金莲见到武松后的这个异常表现,也许正是作者有意让我们看到的,潘金莲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是那个可恶的社会,把她整个人生和人性都扭曲了。
所以,这既是潘金莲整个人生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是潘金莲人性的一次回光返照。
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如此贤淑的潘金莲。
面对这样的嫂子,武松的表现也叫我们惊讶!他先是“取些银子出来与武大,买饼鏾茶果,请那两边邻舍。”之后数日,又“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服。”
这两件事,一个是帮哥哥武大交好邻居,想让哥哥一家能够有一个安然的居住环境。武松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考虑到自己的生活飘移不定,迟早都会离开哥哥一家,之后怕不能一直照顾他们,提前为他们的将来做些准备。这件事,一方面表现了武松对武大的感情之深,用情之切;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武松虽是打虎英雄,性格貌似粗糙,却还有非常精细的一面。这一点,对《水浒传》里的武松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让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接地气。让我们知道,武松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打虎英雄,也是一个能识人间烟火气的普通人。
另一件是向嫂嫂潘金莲示好。武松的这一行为,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对嫂嫂表达敬意,是对嫂嫂无微不至的照顾表达感谢;另一方面,也是对嫂嫂这一年轻女人表达自己对她处境的同情和理解。且看作者让武松给嫂嫂的缎子并非一般的货色,而是“彩色”的。可见,这是他精心挑选的,是花了好多心思的。知道,年轻的女人爱美,爱漂亮的衣裳,所以才特意买了彩色的衣料给嫂嫂。以满足嫂嫂的爱美之心。武松为什么如此花心思讨好嫂嫂?当然并不是看上了嫂嫂的姿色,而是苦心在帮哥哥武大讨好嫂嫂。是觉得嫂嫂嫁了哥哥武大这样一个男人,有点委屈,想尽力帮着补尝一二。想借此进一步拉近哥哥嫂嫂的关系。这心思,实在细腻的很!这让我们不由的会想,武松若娶了潘金莲,这小心思一用,肯定会把潘金莲哄得晕头转向,只会一门心思的爱他,分不出别的心思去想别人了。
接着,作者便开始精心描述武松离开武大家的那一日。时间是武松搬到武大家一个月出头的时候,节令是十一月一个“朔风紧起,彤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日子。一大早,“武大被妇人赶出去做买卖,央及间壁王婆买了些酒肉,去武松房里簇了一盆炭火。”然后,就“独自冷冷清清的立在帘儿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
这是潘金莲的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只待武松回来,实施她对武松的“撩斗”。
第一步。武松近门,潘金莲先是“推起帘子”,接着问:“叔叔寒冷?”再是伸手要接武松的毡笠。见武松不受自处,便说:“请叔叔向火。”这第一轮试探,全部都是问寒问暖的“小意儿”。完全是一个在家一心等丈夫归来的贤妻的表现。
第二步。跟着,潘金莲“早令迎儿把前门上了闩,后门也关了。却搬些煮熟菜蔬入房里来,摆在桌子上。”接着,便开始一步步的实施她的“撩斗”计划。行动上,先是劝武松喝酒,然后是自己陪喝,到后便故意松了衣服跟头发,吸引武松。语言上,先是劝酒,接着便提,听说武松在外面养着个唱的,到后就贬低武大。这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