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帝王御用之色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帝王御用之色 (第2/3页)
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现在作品上的釉色,虽然已有星星点点的脱落,但其生动逼真的造型,协调的比例依然传神。
略显暗澹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
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早春新叶上,细致的的纹路一样,既显轻薄,又十分干净。
就是因为有着这种精品之作,所以,这一时期大量烧制的唐三彩,促进了各种颜色釉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釉器,也开始出现分化。
一类是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低温铅釉黄釉陶器,一类是寿州窑为代表的高温石灰釉黄釉瓷器。
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对于陈文哲这样的来说,还真是很简单。
为以寿州窑例,只是先于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入窑烧成素胎;
在将素胎罩黄釉,再次入窑烧制成黄釉瓷。
寿州窑是唐代着名的黄瓷产地,其最大特点就是瓷色黄正。
比较经典的瓷器有黄地粉彩百蝶金喜字盖碗,这是清同治时期制作,现藏于国博。
当然,这一件瓷器比唐代的要漂亮,但是它也是寿州窑的经典代表作。
时至宋代,黄瓷明显不受社会主流的待见。
因为帝王心性高雅,偏爱唯美纯净之色,故而有了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官窑瓷等。
而类似这种灿黄、炸绿之色,则统统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俗色而不入法眼。
因此,黄瓷在宋代虽未绝迹,但充其量也就是春晚上的歌舞节目,属于撑场面的品种,主咖、主流够不上。
元代时,黄釉瓷的命运也不比宋代好到哪儿去,原因也是因为帝王之好。
元蒙皇帝出身游牧民族,崇尚蓝天白云,因此元代时青花瓷,扶摇直上成为瓷色之主流。
而黄釉瓷,依然没什么存在感。
尽管如此,黄釉瓷也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走进明代,黄釉瓷终于迎来了小宇宙大爆发的时机。
明代永乐、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