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玉看皮瓷看底

    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玉看皮瓷看底 (第2/3页)

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底足的鉴定,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没有釉料,会暴露出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

    而彷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彷品还是稍显干燥。

    再就是粘砂现象,这些都是底足之上独有的特征。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

    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

    而彷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

    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

    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纵观各个时期的瓷器底足的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

    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彷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观察底足,如果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那差不多就是真品。

    最起码,这只底足是真品。

    当然,鉴定底足,还有不少关键点,比如内折角。

    关于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

    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

    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