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蟾蜍砚滴

    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蟾蜍砚滴 (第3/3页)

较于水盂,砚滴更具个中妙趣,不仅实用,亦堪文房清供。

    此处尤其提到蟾滴、龟滴。

    其中,蟾滴的出现可追溯至汉代。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此条为关于砚滴最早的文献记载,蟾滴在砚滴中的经典地位早已奠定。

    陈文哲看到的正是这种蟾滴,第一件肯定是汉代的古董。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是古代文人所想要达到的境界,提到文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房用具了。

    文房用具除了常见的笔墨纸砚四种之外,还有笔筒、笔架、镇尺、印章、印盒等等。

    这件汉代文物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名字叫做蟾形青铜砚滴。

    宋代刘克庄曾在蟾蜍砚滴一诗中写道“器蛟瓶罂小,功于几砚多。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砚滴了。

    这件蟾形青铜砚滴,不仅有一定的寓意象征,还包含了科学原理。

    为什么古人要把蟾蜍,摆在高雅的书房里呢?

    这要从古人的蛙形崇拜说起,蛙是一种卵生动物一次能产卵3000到6000颗。

    先民把蛙当成多子的象征,画成壁画或者把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制成蛙的形状,寄托了先民对种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同时蟾蜍还有蟾宫折桂的意思,正好符合古代文人学子的诉求。

    那么砚滴蕴含的科学原理,又体现在哪里呢?

    砚滴是与墨、砚配套使用的器具,我们在磨墨的时候,需要向砚台中滴入一定量的清水,砚滴就是实现这个功能的。

    砚滴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一般有两个孔口——出水口和注水口,注水口可以控制水流。

    给砚台加水时,手端砚滴,一指按住注水口。

    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手指按捺的轻重启合,便能控制流出水量的多寡缓急,不致手抖倒出太多水,毁了一砚墨。

    注水方便,塞孔则水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