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纤毫无损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纤毫无损 (第1/3页)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

    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

    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

    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

    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镂空花纹铜镜。

    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

    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

    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

    “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

    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着作。

    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

    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

    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

    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

    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

    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而到了汉代,制作青铜镜的技术又有提升。

    特别是汉代透光铜镜的发明,更是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

    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与普通镜一样。

    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

    我国古代学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