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纤毫无损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纤毫无损 (第2/3页)

早就发现了透光镜的透光效应。

    《太平广记》记载: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损”。

    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沈括《梦溪笔谈》、金代麻九畴《赋伯玉透光镜》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清代郑复光《镜镜(铃)痴》等,对透光镜都有记载和研究。

    解放以后,首先在大海发现了两件透光镜,并经大海交通大学研究复制成功,终于揭开了“幻镜”之谜。

    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在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异。

    从而造成了图文虽然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

    所以一经日光照射,背面的纹饰就会反射出来。

    这样的技术提升,在唐代达到一次巅峰。

    唐代的青铜镜更是别具特色,唐镜造型多样,使用巧妙,铜镜多为圆形,方形次之。

    唐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铜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圆形和方形的制式。

    这一时期根据使用、装饰等的要求,铸造出了带手柄镜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亚字形、云板形、鸡心形等铜镜。

    至于宋代受祟古风尚的影响,铸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钟形铜镜,更具时代风格。

    我国古代铜镜的大小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

    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们多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

    晋朝画家顾恺之,在着名的《女史箴图》中,对使用铜镜有着细致的描绘。

    画左边坐着一个男子,对着一座镜台,后面一位妇人拿着梳子替他梳头。

    右边还有一个男子,正在微仰着头,对着另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其面目。

    画中镜台为落地式,支杆插入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