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幢身刻经文
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幢身刻经文 (第2/3页)
菩萨立像,通体敷彩描金,以红黄黑色为主,裸露身体部分涂黄,璎珞描金,色彩鲜明,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唐代佛教造像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摆脱了早期佛像的外来影响,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佛像艺术体系。
该馆藏的唐代立佛像,体型魁伟,高达2米多,螺髻高耸,面相端庄,双目微合,鼻梁挺直,嘴角轮廓分明。
胸部丰满平滑,腹部微收,大腿肌肉隆起。
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U”形分布,袈裟轻薄贴体,显示出壮硕健美的身躯。
这种风格来源于秣菟罗佛像和印三笈多艺术的“湿衣法”,并与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的风格相结合。
这反映了唐代包容、昂扬、健美的精神特质。
像是一件楚先发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这是唐开成五年的作品。
经幢,是唐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刻经形式。
随着密宗在唐初的推广,其重要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很快在全国流行。
诵读此经可消除罪业,免除轮回诸恶道的痛苦,遂被刻于石幢。
经幢一般为八棱形,也有六棱、四棱,下为幢座,中为幢身刻经文,上有相轮宝珠等。
由于经文中有“安高幢上”的供养方式,每当经幢上的尘士飘落于身,或经幢光影映照于身,即“尘沾影覆”,神力奇妙。
故广泛刻制安置于通衢、宫廷、寺庙、坟域等处,遍布大唐各地,亦见有其他佛经如《金刚经》《心经》等刻于经幢之上。
该馆收藏的唐代经幢座,方形四边各1米多,高0.42米。
正面左中部正书,“大唐皇帝供养”。
皇帝跪坐于榻上,身着冕服,头戴冤旅。
面相丰雍,神情庄严,双手于胸前执笏板,榻前有一男侏儒,身后有执扇侍臣。
右侧中部正书,“大唐皇后供养”。
皇后跪坐于榴上,着唐代皇后礼服中最高等级的“袆衣”,面相丰润,神情娴头戴花簪,前挂三串步摇,双手于胸前执莲蕾,后有执华盖、执扇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