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整军出发(今天一更)

    第三百九十七章 整军出发(今天一更) (第3/3页)

队制度向大唐军队制度改革,那需要改得就不仅只是军事。

    还有大唐所特有的叫做均田制的制度,若学习大唐的均田制,又需要学习赋税制度。

    必须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把底层的人当做是人的做法,若进行改革,怕是会受到部落贵族的抵制。

    因为对他们来说,部落中的百姓并不是人,而是他们的财富。

    想要让他们的财富脱离,怕是会引起不小的争端。”

    因为禄东赞更多算是在偷学,很多东西禄东赞根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能有一点理解,甚至能够触类旁通,想到某些制度的关联性质。

    但必须值得一提的是,这时代是吐蕃还处于奴隶部落时期,历史上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有了契机主动向大唐学习文化,让大唐派人来协助松赞干布完成了政治改革。

    哪怕在松赞干布死后,禄东赞又接过了松赞干布的火炬,整个过程也与旧贵族妥协了不少的条件,这才成功完成吐蕃的政治改革,奠定将来吐蕃成为雪域帝国的根基。

    但现在的禄东赞到底不是华夏出身,并不理解改革这种事对国家来说到底意为什么。

    也不清楚,这种对于旧贵族来说几乎是割肉的疼痛,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甚至整个吐蕃,若要实行均田制与府兵制,不是说这制度不行,而是怕吐蕃内部必然会爆发出一阵不小的动乱。

    因为这两种制度的都是建立在把人当做是人来看的基础上的,对以部落奴隶制度为主的现在吐蕃,受到的抵制可想而知。

    但吐蕃如果真的能借用这制度实现蜕变,那吐蕃必然是会散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因为这不仅让原本只被当做财产看待的吐蕃底层百姓拥有自己的私产,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上升渠道。

    尤其通过战争能获得上升可能,则会让普通百姓绝对非常勇于战争。

    这制度能实行五年,吐蕃必然恢复国力,实行十年怕会成为整个大唐都不能忽视的威胁。

    就在禄东赞还在思索时,整个大军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兰州。

    而这里是王玄策与侯君集会师的地点,而王玄策这次带得人不多,也就自己统率的三千骑兵,以及田长耕率领的两千学府兵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薛仁贵统率的三千学府兵被拆分了,只有一千本部跟着来到长安,还有一部分的人是朝廷补充到薛仁贵的本部里面。

    薛仁贵的本部或多或少都是升官了,但因为薛仁贵成为了拱卫长安的力量,不可能全部都用学府兵,需要一定程度的掺沙子。

    而补充进来的人,在长安这边想要掌握军团天赋倒是容易。

    李靖,李世民都是会捏天赋的家伙,真正问题是甲胃,李泰接了单子给他们生产出来了。

    而剩下来的一部分则留给了田长耕继续在青藏高原上磨炼,带新的学府兵。

    这次征讨突厥,王玄策思索了一下,决定自己带五千人就好,三千骑兵,两千学府甲兵,至少王玄策觉得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对手,自己不求有功,但跑肯定是能够跑得掉的。

    只不过,侯君集看着王玄策的到来冷哼了一声。

    毕竟再怎么说王玄策都是踩着自己脸面声威赫赫,侯君集对王玄策有好脸色那才怪了。

    而王玄策对侯君集也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因为王玄策也很是清楚,自己就算是想要舔,侯君集这侯君集却也未必会给自己好脸色,与其如此,还不如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好了。

    到时候就算侯君集打仗不利,反正也不关自己事,所以王玄策的军队跟着侯君集之间,有几分泾渭分明。

    与之相比,禄东赞倒对王玄策相当感兴趣,毕竟不论怎么说,吐蕃大军是被王玄策所败,现在的吐蕃境内,王玄策或多或少都有几分令儿止啼的效果。

    不过随着安营扎寨,王玄策还是会跟侯君集的军队有所来往。

    当然更准确得说,是跟侯君集军队中的医疗营有所来往,这便给禄东赞找到会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