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9章 尸体解剖的发现

    第1649章 尸体解剖的发现 (第2/3页)

如突然降温,会不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小李提出疑问。

    “问得好!”张凯赞许地点点头,“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蝇蛆这一个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结合尸体的尸斑、尸僵、腐败程度,以及现场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而且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尸体上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比如绿头苍蝇之后,通常会出现麻蝇、埋葬虫,它们的出现时间和数量变化,都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张凯放下镊子,认真地说:“昆虫就像是尸体的‘时间记录者’,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大自然书写在尸体上的时间密码。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密码,就能让死者‘开口说话’,告诉我们他们遇害的时间。”

    小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再次看向托盘里的蝇蛆时,眼神中少了几分恐惧,多了一丝探寻真相的坚定。在刑侦工作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而这些令人避之不及的蝇蛆,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为追寻正义贡献着力量。

    他先用标尺测量尸体僵直程度:“全身大关节均已缓解,右侧下颌关节可活动角度约45°,符合死后72小时以上特征。”

    镊子夹起死者右手食指,显微镜下观察指甲缝里的淡蓝色纤维:“初步判断为尼龙材质,直径15-20微米,存在明显撕扯断裂痕迹。”随即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纤维进行成分分析,仪器屏幕上快速跳动的峰值曲线显示,纤维中含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剂——常见于农用篷布。

    柳叶刀沿着尸体正中线划开胸腹腔,腐败气体骤然释放,形成肉眼可见的淡绿色气浪。“死者右侧第三、四根肋骨新鲜骨折,骨折线呈斜向锯齿状,符合6-8kg钝性外力作用特征。”张凯用骨锯取下断骨,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骨小梁断裂形态,“骨折断端可见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